走进陈立的家,你会被满屋子大大小小的古玩意儿吸引。橱柜里整齐地摆放着他从各地搜集来的瓷器、水烟筒、油灯,墙上挂满了古钱币、纸币、地图,像一家小型展览会。这些东西是他花了20多年时间辛苦收集来的。
1984年从市科协离休后,陈立就开始四处收集古旧物品。为此,他专门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开始了每天的早出晚归。他的重点目标是全市60多个集镇上的供销社土产部和废品收购部。这里收购的废铜烂铁中经常夹杂着铜币什么的,说不定就能在其中翻出几枚古钱币来。一次,陈立经过大兴村收购部,见仓库装好了7麻袋黄杂铜,他便同负责人商量,想在其中翻找,并保证仍按原袋封装好。得到允许后,陈立逐袋翻找,午饭都顾不上吃。手套扒坏了,就直接用手扒。翻了6个小时,结果得到一枚“皇帝通宝”的古钱币。据介绍,这不是年号钱,也不是流通货币,而是清晚期浙江天地会所铸造的会钱,世上流传较少。
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陈立总是挑日长的7、8月出门。从早上4点一直到晚上7点,陈立骑着他的自行车每天要跑80多公里路。不到一个夏天,他就跑遍了整个启东市,也在这期间觅到不少藏品。
对陈立而言,收集古董是一种享受。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尝试。1988年的一个冬天,陈立去北新镇土产部“淘宝”。一个营业员说他家有30多斤小铜钿,要陈立第二天一早去他家取。由于汇龙镇离那个营业员家较远,陈立早上5点钟起床,没来得及吃早饭就骑车直奔北新镇。冬天的早上天气很冷,骑了近2个小时的自行车到达时,陈立才发现自己帽子上都是霜,脸冻麻了,眉毛变成雪白的了。欣慰的是,他在这30多斤铜钿中拣到5枚日本宽永通宝古钱币,背文有元、小、足、长、尼等不同字样,让陈立顿感苦有所值。
启东成陆历史较短,文物数量也较少。于是,陈立慢慢将眼光转到外地。他先后去了金沙、淮安、北京、青岛等地收集钱币。“古钱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某段历史的记忆,因为它不能再生产,错失了就没有了。”因此陈立格外珍惜他收集钱币的每次过程,“不过也有白费力气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有次去汇龙镇北仓库,见水泥池中有七八吨旧铜杂件,他高兴地戴上手套用手扒,用铁杠撬,全然不顾光线黯淡、铜氯臭味。一翻就是几个小时,古钱币没找到,还被铜丝划破手指,鲜血直流。但即使被人嘲笑白辛苦,他也觉得心甘情愿。
在收集钱币的过程中,陈立也留心其他古文物。他的橱柜里摆满了陶瓷、水烟筒、油灯、佛像等小玩意。在这些藏品中,陈立很宝贝每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玩意。这盏毛竹做的油灯是陈立跑了好几户农家才得到的。在上世纪20年代,穷苦人家用不起铜的、瓷的油灯,便用毛竹做成油灯,勉强照明。“现在的人已经看不到这些东西了。这些藏品不一定珍贵值钱,我只是觉得,应该把这些历史的遗产留下来。” ■本报记者 顾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