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阳镇江夏村张卫东年纪轻轻,但他在启东杂粮贩销这个行当里可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报出一笔数字,可见他的能耐。仅去年,经张卫东之手销往外地的各式杂粮就有11000多吨。怪不得,他被启东市政府评为了“农产品营销能手”。
1995年,20多岁的张卫东认为杂粮兑米风险小,有前景,就在家里开了爿小粮店。引不来生意怎么办?小伙子买了辆三轮车,走村串埭服务到农家,这一下,买卖逐渐兴隆了起来。只是,粮食是个笨东西,更何况,以大米兑换杂粮,出门轻松回来沉重,这活真累!但生意好了,张卫东哪里还惧怕万苦千辛。
有一阵子,粮贩行当流行起了一股歪风,克扣斤两、以次充好成了众多粮贩赚起不义之财的一个潜规则,有人因此在短短一二年内就成了暴发户。张卫东当然也渴望着尽快致富,但他却坚决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鬼把戏。同行中有人笑他傻得可爱,但渐渐地,张卫东的生意把一家家大小粮店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几年后甚至到了让人眼馋的地步。
家里已经堆不下购销和兑换来的杂粮了。于是张卫东到镇上开起了一家像模像样的粮油店。许多农民冲着他的实在,不惜多跑十里八里路前来做他的生意。张卫东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更加精心地呵护起他的这块“金字招牌”。随后,他开起了分店,并开始将启东杂粮推介给外地客商。很快,启东无公害小杂粮打开了上海、无锡和广州市场。细心的张卫东很快就发现,外地客商对启东赤豆、黄豆、蚕豆、花生等小杂粮的需求是多多益善。于是,张卫东又将触角伸向了遍布乡村的大小粮店,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二道贩子”。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两年前,张卫东在江夏村及周边村建立起了面积达到9000亩的双低油菜和“小白沙”花生基地,订单种植让农民亩均增收300多元,实现了他与农民的双赢。
“因为执著于诚实守信,张卫东才做大了生意。”业内人士提及他的成功,总要给予这样的评价。“天下经商诚为本啊!”接受采访过程中,36岁的张卫东不止一次地感叹道。去年下半年,国内食油价格飙升,不少为农民办理兑油业务的粮油店不堪亏损,干脆挂出了无油招牌。而张卫东却将农民的960吨寄存菜油全部足额及时地发放给了群众。坚持订单农产品收购价就高不就低,张卫东承担了风险,却得到了更多农户的信赖。
这些年里,张卫东与客户、农户打交道过程中的“一诺千金”,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缘和市场份额。于是,主动与其“攀亲”的杂粮店从启东延伸到了海门市和通州市农村,上海、广州、杭州、南通的几家大型食品、炒货、油脂企业慕名与张卫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不,2008年度农民的油菜籽尚未开镰收获,他的手里早已攥上了国内多家油脂厂给他的9000吨菜籽订单。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