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万条路 鱼干铺富途
时间:2008-06-10 A+   A- 举报

在鲜活水产品唱主角的海鲜市场,吕四港镇东皇山村渔民张水生却通过加工不起眼的鱼干走上了富裕路。今年39岁的他已成了当地独此一家的鲨鱼皮加工户,更是名扬一方的鱼干批发大户。

年幼丧父的张水生,初中毕业后就毅然加入到了鱼贩行列,担当起了支撑家庭的责任。贩卖海鲜虽然艰辛,但收入却不错。在贩卖过程中,张水生发现,外地宾客对渔民们自制的海鳗鱼干分外喜欢,觉得是个商机,便试着将精心加工好的海鳗鱼干投放菜场,不想被人抢购一空,且利润颇丰。欣喜万分的张水生当即搁下贩鲜自行车,改行加工起了海鳗鱼干。

本地渔民捕捞海鳗季节性强,单船产量低,价格又较高,让张水生一直“小打小敲”。上世纪末,海上鳗鱼资源的锐减更捆住了张水生的手脚。一次,张水生无意中从浙江渔民口中得知信息,舟山一带海鳗价钱便宜且数量集中。于是张水生远赴浙江,联系上了稳定的货源。这下,张水生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他在村里租借了一个冷库用于存放采购来的海鳗。很快,张水生成了名副其实的鱼干加工户,名声在外,不少人慕名上门求购他的鳗鱼干。无暇零售的张水生干脆专事鱼干的加工批发。到2005年时,张水生的客户已多达三四十个,日销鱼干超过了100公斤,市场拓展到了南通其他县市及上海等地。

依靠鱼干加工,张水生掘金得银,但当新的商机出现时,他仍然不满足于已有的收获。2006年,张水生发现当地餐饮业对鲨鱼皮的需求日趋旺盛,但本地还无人从事鲨鱼皮的加工销售。面对稍纵即逝的商机,张水生毫不犹豫地进行“二次创业”。他从货源充足的浙江购进半成品的青鲨皮,经过清洗、去沙、晾晒、包装等工序后,再推向本地市场。独此一家的经营,令张水生的“鲨鱼皮”产品一出手就占领了本地及海门等集镇市场。去年临近春节,是张水生夫妇多年来最为忙碌的季节,每天二三百公斤鱼干、鱼皮的加工和销量让两口子忙得脚不沾地,一直加工到深更半夜。

晒去的是水分,收获的是财富。闻着张老板身上的“鱼腥味”,看着阳光下闪光的“海鳗干”,记者不禁感悟:穷人家守穷总是相似,富裕户致富各有不同。          本报记者   姜  斌   江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