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黄吕公老人缘于本报征集“老照片”的活动。
今年是启东设立县治80周年。为寻觅启东历史的足迹,印证启东80年发展辉煌,4月8日,《今日启东》发出了《有奖征集“老照片”》的启事。随后,一个电话把记者带进了长龙街黄吕公老人的家。
这是1997年团结街拆迁时安置的一套三室两厅居室。客厅东墙和北墙上挂满了老人创作的书画作品,写字台上放着刊载征集“老照片”启事的那张《今日启东》。问明记者身份,老人捧出了一大卷有些泛黄的图纸。打开一看,原来是几张不同时期的汇龙镇商业分布图。
出生于启东设治建县第二年初夏的黄吕公,老家少直,1944年到汇龙镇求学拜师,后在这里成家立业,退休前在粮烟酒公司工作。1983年~1986年,他曾参与启东商业志的编写,参加了20多次座谈会,多次走访当年80岁左右的知情、知名老人,掌握了大量启东建县以来市区商业变迁的一手资料,精心绘制了1928年建县初期、193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1950年建国初期和1986年改革开放时期6张汇龙镇商业分布图。
“每一幅老照片,都在诉说一个故事。如今的启东早就改变了旧时的模样,那些令人感动的记忆,只有在珍贵的老照片中得到回放。启东80年来的城乡面貌、社会变迁、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纪实摄影原作,各地的文化历史遗迹,以及公园、河道、村庄等照片……只要具有一定典型意义或较高艺术价值的老照片,均在征集之列。”看到本报的征集启事,黄吕公老人想起了绘于20多年前的那几张图纸。因种种原因商业志未能完成,这6张地图却被他一直珍藏着。他难抑激动的心情,拨通了启事上的联系电话。
从几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早期汇龙镇的范围很小,只有孤单的老街(今彩臣街)和镇洋市(今人民医院地块),后来增加了新市场(今幸福岛),逐渐繁荣。启东解放时,黄吕公担任了民主街(今人民路黑市桥向西,至人民桥东向北,直到北城门即原土畜产公司地段)的街长。老人还记得解放前在民主街同昌五金店当学徒时,门前三四米宽的街面全是土路,店铺集中在路北,路南的商铺只有靠近人民桥地段的20几间河房。所谓河房,就是半间建在陆上,半间建在河上。80年来,市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沟变成了通衢大道,荒原崛起了高楼大厦,建在农田上的长龙街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副食品批发市场。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寻访的知情老人已相继辞世,黄老更觉得这几张地图愈发珍贵。他真诚地告诉记者:“我年纪大了,许多保存在我脑海中的记忆也许以后会永远沉寂。我不要你们的奖励,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后代能了解80年来启东的巨大变化。”
5月7日,黄吕公老人再度打来电话,告诉记者还有两张重要的老照片。拿到照片时,记者不禁由衷地为老人的赤诚而感动。那是黄老“五一”期间专门请人拍的两组照片。照片拍的是也许已被人遗忘的两件历史文物。
一组照片是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上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二月*日启东县长**袁希洛谨记并书” 的字样依稀可辨。黄老告诉记者,这块设县石碑过去长期在县人民医院(当时的县政府所在地)内。1979年7月,该碑被县档案馆张能强发现,经修整后于1984年6月存放在人民公园。人民公园改造后,黄老在紫薇公园的一条河边发现了侧倒在地的这块石碑。每次去晨练时他都会留心碑是否安全。2006年紫薇公园扩建时,黄老看见工人将石碑搬至公园西侧路边,当即告诉现场负责的同志:“这是文物,应当妥善保管。”石碑得以存放于市政园林公司院内。
另一组照片是一堆石板和几只石狮、石马。老人介绍,人民路原来是一条臭水河,河上有一座石桥,位于原农行大楼附近、现百老汇大厦建筑工地方位。该桥建于1935年,由曹锦文先生投资。1960年为改造市容将这条河填埋,石桥于1961年搬入人民公园,并改成了三曲桥。2004年人民公园改造时,将其拆片搬到了殡仪馆北围墙下。
在此次“老照片”征集启事的提醒下,黄老几次咨询建设局等单位,终于获得了这两件文物的去向。其后,老人去殡仪馆找了三次才看到石桥的部件。话别老人后,记者分别去了两地,只见园林公司东南角紫薇公司南环河岸边的树下,就是残缺的设县石碑和崇海界碑的栖身地,殡仪馆食堂后的绿地则成了古桥的露天仓库。此情此景,让记者对黄老的“老照片情结”更是敬佩有加。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