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赴浙从军,43岁开矿创业。如今,身为青海能新实业集团董事长的王能新可谓功成名就。然而,在这位启东籍金矿主身上,让人注目的是——比金子更闪亮的……
鼠年清明,阔别家乡15年的王能新,来到了父母坟头,俯身叩首,泣不成声。
王能新的名字,对于家乡海复镇东岗村的乡邻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了。这个少小离家去当兵的游子,在时隔30多年后,已成为中国金矿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了。追寻王能新的足迹,打动记者的是他身上一个个比金子更贵重的“闪光”点。
锲而不舍创业志
1995年,在浙江宁波某部队服役的启东籍军官王能新到了转业当口。正值国家实施大西北开发战略,王能新毅然放弃组织上的照顾安置,义无反顾地去了青海省。
背着行囊,怀揣借贷来的80万资金,王能新在距离青海省会西宁160多公里的循化县谢坑铜金矿落了脚。岂料受勘探技术、设备及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王能新屡屡受挫,两年间,80万元全打了水漂。
是退还是进?执着创业的王能新选择了坚持与抗争。在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后,他迎来了市场行情看涨、探明的矿产储量不断增多的这一天。于是,他在不断的突破中逐渐超越了同行,并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
从举步维艰到如日中天,13年间,王能新的铜金矿净资产增加到了7000多万元,矿区有色金属储量值达到数亿元。同时,实现了选矿废水循环利用后的零排放,尾矿废渣还被用作水泥制造原料,企业被青海省列为了环保典范。近年来,王能新的谢坑铜金矿先后获评“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全国民营矿业三十佳”、“全国优秀民营企业”,王能新则被评为“中国诚信企业家”。
感动西北慈善心
“我的事业能有今天,离不开第二故乡循化县父老乡亲的鼎力相助。”而今,王能新事业有成后,首先想到的是担当社会责任,兴办慈善事业,回报当地人民。于是,他在循化开创了民营企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四个第一”:
第一个参与公办民助的敬老节。2000年至今,他向全县100多名9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20万元的养老金。第一个设立贫困助学基金。2000年起,王能新每年资助60名特困生,每年以小学生100元、中学生200元、大学生提供全额资助标准发放助学基金计17.5万元。第一个发起倡导建立“好媳妇、好子女、好妯娌”评选制度,2005年以来,他年年资助县妇联开展这一评选活动。第一个捐资兴建“希望小学”,前年,王能新拿出40万元,在当地建造了一所希望小学,数百名贫困孩子因此拥有了自己的学校。
眼下,王能新又在为他的第二故乡筹划下阶段的慈善项目:扩建县老年活动中心,再建岗察藏族乡希望小学,创办一个残疾人福利工厂……
拳拳赤子报乡情
在连续十几年的他乡创业中,那种对家乡“血地”的眷念,始终萦绕在王能新的心头。父母双亲作古时,身为小儿子的他在外闯荡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每想到此,他的心就会隐隐作痛。
“儿子虽不能尽孝,但要为造福故土竭尽全力。”在父母坟头,王能新这样告慰着九泉之下的双亲。短暂的回乡时光,他把儿时的同伴聚来一诉衷肠,把埭上的成功人士请来共谋发展,并将亲手制订的一个回报家乡“五件套”计划公布于众:资助村里建设最后2.5公里的农村公路;出资在村里安装100盏路灯;投资为村里建造一个牌楼;为本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贴;创办一个规模养猪场,将所获利润反哺于村里的公益事业。4月下旬,就在王能新风尘仆仆返回青海的当天,他就将第一笔浸满回报家乡之情的10万元资助款汇到了村里账上。
如今,身为青海省政协委员,兼任青海省民营企业协会副会长、青海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等职的王能新,正在青海广泛联系当地商界精英,为5月中旬回乡参加启东首届江海文化节、第九届海鲜节精心准备。他要为家乡与大西北的经济发展牵线搭桥,努力为“血地”和第二故乡的人民谋求更多的福祉。 本报记者 姜斌 通讯员 杨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