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护理工作者群体掠影
“先做病人的亲人,再做病人的护士。”这是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顾永平的上岗格言,也是中医院护士群体的真实写照。“5·12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我市卫生系统以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和过硬的技术著称的护理队伍,与身着雪白护士服、头戴别致燕尾帽、胸怀纯洁仁爱心的白衣天使们作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在中医院,护理工作得到了院方的高度重视,护理部对护士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走出大学校门不到一年的张新平,清楚记得成为中医院实习期护士的第一天,护理部负责人黄红玫、邢惠萍就在岗前培训中再三强调,面对宝贵的生命,护士的责任重于泰山。通过护理技能培训、科室轮转实习,她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而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更让她感到中医院积极向上的氛围。慢慢地,凭着“一针见血”的本领,病人的目光从怀疑变成信任和鼓励。一声谢谢,让小张体会到“白衣天使”的光荣,庆幸自己当年填志愿时的正确选择。
急诊科护士长张海燕已在护士这个岗位干了26年。急诊科每天仅挂水病人就有100多个,而当班护士不过四五人。要及时、准确地护理好每一个病人并非易事,可张海燕和她的姐妹们硬是把这项工作扛了下来。一天上午9点左右,一位服食剧毒农药的病人被送来急诊科救治。病人的呕吐物喷溅到了张海燕的脸上身上。但她顾不上洗脸便帮病人洗胃。抢救中,病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她们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开通静脉通道,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病情稳定下来已过12点半,张海燕才感觉到了饿。身为护士长,她还要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担起责任。医院推行护士长亮职服务制度,提倡“病人有困难对我讲,家属有意见对我说”的沟通模式。有病人埋怨护士来得慢,张海燕理解病人的急切心情,微笑着向病人解释;有病人怀疑药品不足量,她坦诚地和对方交流。阳光消融误解。在她的带动下,急诊科的护士以爱心和耐心面对每一位病人,科室护理组荣获南通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荣誉。
中医院现有94个执业护士, 6个实习期护士。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黄红玫告诉记者,今年护士节开始正式实施的《护士条例》,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理部实施分级在职培训和外出进修学习,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在学习交流中了解护理领域新发展,在全市率先引进了胰岛素泵、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等先进护理技术。与此同时,医院拓宽护理外延,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引进了细节护理、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等先进模式。她们对每一个住院病人都进行护理评估,制订包括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和社会护理在内的个案护理措施。护士们微笑的问候、细心的叮嘱、贴心的关怀,让患者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ICU和血透室是中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的典型。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基本功,还要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包括清理病人的痰液、引流液和大小便。这支任劳任怨的队伍为启东青年文明号争了光。血透室的病人一上机就是四五个小时。为病人热饭喂饭,帮清理呕吐物都是平常事。遇到突然停电,护士立即用手摇转动血液透析仪。一个摇不动了另一个马上接上来,人手不够时她们就是再累也会坚持在岗位上。
“让病人因我的护理而减少痛苦”,成了中医院护士共同的愿望。人性化、个性化、温馨化的服务,受到了病家的广泛好评。施忠康是一名公安民警,患病接受血透已经4年半。他的话语简单而实在:“我不评价医疗水平的高低,中医院的服务态度无可挑剔。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听到护士有一句怨言,她们和我们就像自家人一样。”
临别时,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顾建如深有感慨地说:“医疗和护理二者不可或缺。病人出院时一般是向医生表示感谢。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护士,因为,在病房里坚守时间最长的是她们。”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