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寅阳镇江夏村养蜂能手陈卫兵
春暖花开,正是放蜂采蜜的好时节。4月23日,记者来到寅阳镇江夏村7组,在一块油菜地边,见到了已有30余年养蜂经验的陈卫兵。这里放了整整50箱蜜蜂,成万上亿只蜜蜂聚集在蜂箱上。陈卫兵一边侍弄蜜蜂,一边和记者聊起了他的养蜂经历。
“我养蜂没什么其他原因,就是喜欢。”19岁那年,陈卫兵高中毕业,在寅阳蜂场开始了他的养蜂生涯。别人都觉得苦的活,陈卫兵干起来却是有滋有味。由于那时时兴转地养蜂,年轻的陈卫兵带着蜂箱,周游全国各地,长了不少见识。
1985年,寅阳蜂场关闭,陈卫兵开始个体养蜂。靠着前几年积累的经验,放养数量慢慢增多。现在,已发展到了50箱。陈卫兵介绍,他养的是“意蜂”。“意蜂”是意大利蜜蜂的简称,是从意大利引进的,目前国内大多数蜂场的蜜蜂都是“意蜂”。虽然“意峰”不轻易逃跑,但有时也会出现“叛军”。为解决蜜蜂逃跑的问题,陈卫兵想着法把蜂王的翅膀剪掉。这样蜂王飞不走,工蜂也就不跑了。因为养蜂苦,所以陈卫兵没带过一个徒弟。“你看,我的手臂上都是蜂蜇的疤痕。”陈卫兵捋开袖子。
除了放蜂,目前陈卫兵还在研究蜂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陈卫兵说,蜂王浆是工蜂分泌出来的乳汁,专门用来喂蜂王的。蜂胶是蜜蜂从树上或者其他植物身上采集下来的生物胶,主要用它来作为蜂巢的粘合剂和消毒剂。那么多的蜜蜂挤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却从来不生病。这就是蜂胶的功劳。如今,陈卫兵的蜜蜂产品很受群众欢迎,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因为供不应求,要买还得提前打预约电话呢。“现在我一年的收入有4万多元。”陈卫兵笑着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蜂蜜、蜂王浆的价格越来越高,我养蜂的收入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