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飞的雷竹园
时间:2008-04-14 A+   A- 举报

手持一把特制的铁斜凿,拎起一只大大的竹篮子,56岁的沈志飞小心翼翼地走进他家那片大竹园,只一支烟功夫,篮子里便躺满了皮褐肉白的鲜竹笋。 清明前后40多天的产笋期,是沈志飞最忙的时候。“我家笋的味道比市面上的外地笋鲜嫩许多,明天到海复镇市场一摆,不多一会就会卖光。嘿,今年这4亩多竹笋,至少也有个一万六七千元的收成。”说起眼前的这片竹园和竹篮里的竹笋,老沈笑容满面。

沈志飞的家位于海复镇西南的季明村3组,离海复镇区有十一二里路,地域上的偏僻导致村里少有人栽培经济作物。沈志飞和妻子都是闲不住的人,经过一番思量,几年前就把村里外出打工的左邻右舍的责任田包揽了下来搞特种种植。头几年,老两口虽然种得辛苦,但收益并不理想。2002年底,在一次蔬菜交易中,一浙江安吉商贩建议老沈不妨试种效益显著的优质产笋竹子——雷竹,说他家乡就是雷竹产区,乡亲们都靠种竹发家致富。

春节过后,老沈就按着浙江人给的地址,独自一人来到安吉市孝丰乡山区考察,发现种植雷竹确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好项目。正巧,当地有一户人家要迁往城里,准备处理山上的一片雷竹。沈志飞于是约好梅雨期间来移栽竹子,还交了定金。

沈志飞要种雷竹的消息不胫而走,村里不少老年人都说他碰上了骗子。竹子历来都是冬天移栽,怎么雷竹入夏移植?竹子产笋有限,难道雷竹特别?雷竹能服启东平原这方水土吗?……一盆盆冷水泼来,可沈志飞就是铁了心。在一片质疑声中,沈志飞冒着淅淅沥沥的梅雨,从浙江挖回了240棵种竹。依照讨教回来的种竹“法门经”,老沈种下了两亩多竹子。来年开春,地上果真冒出了不少细嫩竹芽,这让老沈信心倍增。雷竹的生长速度惊人,到了第二年春天,原本稀稀疏疏的竹田里,几乎在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又粗又壮的竹笋。“前年的春笋收入有5000多元,去年就过了1万元,今年竹笋更加稠密,面积也已扩展到了4亩多,收入肯定见涨。”老沈告诉记者,“眼见为实,当初说风凉话的人早就服了。”

算着年年递增的收获,沈志飞丝毫不为竹笋未来销路犯愁。记者了解到,目前启东还没有人像沈志飞那样规模种植雷竹。优质竹笋供不应求,行情不断看好。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