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牙齿与舌头还要“吵架”,可合作镇周云村杨锦元一家四世同堂十几年,老少和睦。4月初,记者踏进周家,感受这股浓浓亲情——
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合作镇周云村7组杨锦元家老少7口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男主人杨锦元包揽着全家一日三餐。早餐总要比午饭来得丰盛,是因为要给两个上班的儿媳妇中午带饭。就在女主人黄亚琴准时为87岁的老公公端上饭菜时,两个儿媳妇亦在安排好孩子后,一同做起家务。
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杨家已延续多年。即使生活中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风风雨雨,但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总是那样和睦温馨。
13年前,杨锦元的大儿子永辉与邻村张雷菊结了婚,不久喜得千金。按照习俗,成家立业后的儿子应独立生活。父母向小两口征求意见时,儿子儿媳却表示:“本就一家子,何必再分家?”从此,父母把儿媳当成了女儿。
好时光一年多后就受到了严峻挑战。做泥瓦匠的杨锦元不慎从二层楼摔下,右腿、右臂、肋骨骨折、内脏破损。36天后他出院了。自己成为残疾人,家中负债3万多元,想到初中刚毕业的小儿子永兵,杨锦元不禁黯然泪下。看着这一幕,永辉夫妇合计帮父母偿还这3万元钱。决定一出口,众亲戚无不为之动容。
为多挣一些钱,永辉赴浙江打工,而雷菊和婆婆承担起照料公公的重任。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杨锦元康复得很快。尽管手脚恢复得还不够利索,但他自告奋勇包下全家一日三餐的烧煮。一家人有了患难与共的经历,比以前更加齐心协力。
一晃6年过去,在大儿子夫妇的协助下,杨家将小儿媳娶进了门。老两口主动提出了分家,哥哥嫂嫂也有这样的打算,但永兵夫妇却不答应:“哥嫂和父母能和谐共处,我们为何不能?”分家的事搁了下来,大家互相谦让,大事小事都是自己的事,生活虽平淡,一家老小却总是其乐融融。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可杨家却是一团和气。当年太婆中风瘫痪,婆媳仨争抢着照料老人,直到老太安然离世。后来太公年老体弱,两个孙媳妇三天隔二头悄悄然送来老人喜欢吃的甜食,时不时还塞上一些零花钱。兄弟俩长年在外打工,同在一厂的妯娌俩每天傍晚下班,总是抢着把鱼肉蔬菜以及公公爱吃的老酒捎回家。遇到农忙,妯娌俩就停下手头工作,帮着公婆到田头劳作。而妯娌中有人回娘家,车前车后常常坐着一对堂姐妹。
如今爷爷已经87岁高龄,公公婆婆的身体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强壮,兄弟、妯娌便自觉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前年春天,婆婆喉咙里长了息肉,两个儿媳陪着手术,兄弟俩争着付医药费,还合伙买来彩电淘汰了父母房间里的黑白电视机。去年春节,婆婆脚上又生了个肿块。未待老人开口,妯娌俩一同陪她到市区医院开了刀。这一年,兄弟俩还帮老人买来了一辆全新的电动车。
让乡亲们羡慕的并不仅止这些。每年元宵节是杨家的特别节日。这一天,杨家会举办丰盛的家宴,兄弟俩请来双方岳父母,全家老小相聚一堂,亲密无间,充满欢声笑语,其情其景,让多少乡邻为之赞叹叫好。左邻右舍评价说,杨家成为周云村2007年度唯一同时获得“好婆媳”“好妯娌”奖的家庭,着实名不虚传。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浦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