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本报《带着病妻去打工》一文讲述了好丈夫陆炳辉的感人故事。不少读者对文中提及的助人于危难之中的老板杨新表示了浓厚兴趣,记者近日赴沪,近距离接触了这个善待家乡员工的启东籍老板。
3月21日,临近中午,记者几经辗转,终于在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一条小弄堂里见到了51岁的杨新。不大的公司里,大部分是操沙地口音的启东老乡。“好得杨老板噢,不然,陆炳辉对娘子再好,也挺不过一个个难关的。”听清记者来意,民工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2007年7月中旬,来自海复镇糖坊村的民工施健,含泪向杨新推荐会油漆手艺的弟弟陆炳辉,告诉杨新说,弟媳何春芳自年初患上尿毒症后,用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无奈中,弟弟想带着病妻来上海,边打工边看病。杨新是个见不得别人掉泪的好心人,他把接纳这对患难夫妇的想法与妻子李勤一说,夫妻俩一拍即合。
得知喜讯后,陆炳辉第二天上午就领着妻子从老家赶了过来。当天,轿车外出,公司又无闲人,获悉何春芳病得不能走路,杨新骑上电动车到几里路外的公交站台去接人。就这样,一个平时坐轿车出入的老板头顶烈日将素昧平生的何春芳接了过来。而此时,李勤已经为陆炳辉夫妇腾出了一间16平方米的房间,室内有大床、空调、电视、电扇和一套简易餐具。
第二天一早,何春芳坐上杨新儿子岳雷开的轿车,来到了位于静安区的455医院接受瘘管再造手术,但仅办了住院手续,陆炳辉就已身无分文。得此信息,杨新二话没说就将5000元钱送了过去。“当真遇上好老板了!”这让贫病交加的陆炳辉夫妇心中燃起了希望。
为使陆炳辉安心做工,杨新夫妻俩一合计,就让李勤协助陆炳辉放暑假的女儿照料何春芳。半个月后,何春芳出了院,但需要进行4天1次的血透治疗。由此,杨新的私家车便成了接送何春芳的专车,儿子岳雷则当起了专职司机。
到了10月份,经过医院治疗和陆炳辉每天坚持不懈的按摩,何春芳的病情开始有了好转。但就在这时,兄弟俩却流着泪要将何春芳送回家,因为他们的工钱已在医院全部用尽。杨新再次拿出3000元,“关键时刻怎能放弃,经济上有困难由我想办法。”杨新如兄长般地安慰和叮嘱陆炳辉。
此后,杨新将陆炳辉的工资提高到了每天100元,遇上雨雪天,则安排陆炳辉到仓库打杂视作出工。每天,李勤忙完家务就去陪何春芳聊天,还时不时给她送上鱼、肉、鸡蛋和排骨。在杨新夫妇的感召下,厨房的炊事员也经常主动为何春芳加工饭菜。
爱的力量创造出了让沪上专家为之惊叹的奇迹,何春芳血透的间隔期从每隔3天1次逐渐延长到了每3个星期1次。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工地上开始放假,杨新发清了所有人的工资,却只字不提陆炳辉的借款。过年回家,杨新让何春芳和她的女儿坐上了轿车,自己则和妻子乘坐长途客车回了启东老家。
过完了2008年的春节,杨新又把陆炳辉夫妻接了出来。一如既往的关心呵护,让陆炳辉不知该如何报答老板的恩情。夫妻俩商议了多天,决定让女儿帅南认杨新夫妇为干爹、干娘,长大后尽孝道。几碟小菜、几杯米酒,在异乡这个算是简陋的“家”里,帅南的声声“寄爷”“寄娘”让在场的每一个启东老乡都泪流满面。
受帮助的不仅仅是陆炳辉一家。采访中,杨新一个个关爱乡亲的义举,同样让记者感动不已。前年,曾在杨新手下做过工的久隆镇人陈建忠说妻子患了绝症急需用钱,杨新二话没说借出2万元,还让陈建忠带妻子来上海治疗。去年,一个姓顾的邻居喉咙长了息肉向杨新求助,杨新放下生意就将她接到了上海,并带着她四处求医直至康复。
来上海打拼已有24年了,这些年里,无论是乡亲来上海看病求职需要吃住在公司,还是左邻右舍请他买这买那,杨新从没拒绝过。
与好人杨新告别了。回途中,工人们的话还在记者耳畔回响:“杨老板就是我俚家乡人停靠的‘十六铺码头’!”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杨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