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海镇养貂能手赵冠军
在启东养貂业界,家住东海镇戴祥村的下岗工人赵冠军可谓是“宗师”了。他是启东规模化养貂第一人,产量一直位列前茅。他还先后为我市带出了10多个养貂大户。但他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去年貂皮市场遭遇“寒潮”,同行纷纷洗手不干,但他却“一意孤行”地将350头种貂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不,如今国际貂皮市场出现强劲反弹,老赵又成了笑迎春天的胜利者。
2002年春天,赵冠军从汇龙镇某企业下岗了。40多岁的人,能干什么呢?在一次浏览某报刊时一条信息让他眼睛一亮。他发现养貂虽技术难度高,但市场空间大,这个年轻时学过兽医的下岗工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养貂。从市区重新搬回乡下老家,赵冠军一下子“吃”进了80头种貂。8万元的种貂和基础设施投资,着实让人捏一把汗。虽然貂笼返工、摸索窍门费了赵冠军大量时间和精力,头一年的产仔率也并不理想,但年底一盘账,竟然颇有收获,赵冠军尝到甜头就停不下脚步了。随着国内外貂皮市场持续升温,赵冠军的种貂存栏量从80头上升到100多头,再攀升至后来的400多头。2007年,他的貂场繁殖并出售的商品貂突破了2000头。每头商品貂能有上百元的收益。赵冠军发了貂财,让不少人为之动心,他因此成了乡亲们学养貂的“老师傅”。
近年来,赵冠军领着乡亲从强化科学管理入手,通过提高种貂繁殖率、降低饲养成本,作好规避市场风险准备。但市场毕竟是变幻莫测的。去年下半年国内外貂皮价格大跳水。面对貂皮价格不及饲养成本的严峻形势,许多不堪重负的养殖户只好含泪杀貂,不少新户头甚至亏得血本无归。
别人杀貂关门欲哭无泪,赵冠军同样举棋不定。按常规,养殖业从低迷到兴旺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而硬挺只会造成更大亏损。从不轻言放弃的赵冠军,去年底他通过上网及走访等方式,认真调查国内貂业受重创后的种貂存栏量。他从启东、南通锐减的种貂数推算国内大致数字,一算吓了一跳:国内种貂降幅几近一半。这让老赵吃了颗定心丸。根据经验推测:一夜间出现的市场空档必定昭示着貂皮市场会提前复苏。就在业内户头继续关门打烊的叹息声中,赵冠军留下了棚舍内的350头种貂。
果然,今年春节一过,国际貂皮市场奇迹般的复苏验证了老赵的预测。不到两个月,貂价竟一下子上涨了30%之多。如此利好的消息,让赵冠军笑得合不拢嘴,350头种貂,开春后一繁殖就是700多头的商品貂,养到年底,那可是几十万收入啊。“你看,只要把市场算准了,哪会吃亏?”赵冠军一脸得意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