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一过,我市最大的生态养鳖大户——海复镇垦牧村宋卫星就再也拿不出商品鳖了。去年,他共计培育并销售了25000多只幼鳖,上市了约2000只商品生态鳖,轻松获得了10几万元的净收入。作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甲鱼大王”,他入行养鳖业15年,从当年温室生态养鳖到如今的藕塘生态养鳖,经营过程中的一着着妙棋,被人津津乐道。
一万元钱换一条宅沟
宋卫星原是做绣品生意的小老板。1993年春天,宋卫星去苏州催要货款,当晚,苏州电视台播放了一则“郊区申庄村工厂化养鳖3年赚得3000万”的新闻。宋卫星看后顿觉眼前一亮,萌生了养鳖致富的念头。次日一早,宋卫星租了辆自行车,驱车几十里赶到那个养鳖基地,在养殖区转悠了一圈,对甲鱼养殖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一回到家,宋卫星便张罗着寻找养殖水面。他相中了同组妻子叔叔家的那条宅沟。一咬牙,宋卫星当即拿出10000元现金交给家境清贫的叔叔,“借”得了宅沟使用权。以10000元天价换一条面积不足1亩的水沟,这在当时的农村着实“吓”呆了妻叔和乡邻。历经一年多的摸索,宋卫星最终找到了人工养鳖的窍门。每公斤温室鳖连年卖到了四五百元的高价,发了甲鱼财的宋卫星后来又拿出8000元帮妻叔盖了两间新房以表感谢。
一纸合同买一个踏实
养鳖旗开得胜,宋卫星将养殖场逐步扩大到了31亩。当年他负债从20多个乡亲手里转租期限长达10年的土地,曾令不少人认为他“热昏了头”,但一转眼,租期却要在2005年到期。土地一还,价值上百万元的养殖设施将要报废,还会让他的养鳖业难以为继。为此,宋卫星提前逐户走访乡亲,言明发展设想,坦陈鳖场开关利弊。他的诚意打动了乡邻,但如何续租大家心中无数。宋卫星最后定夺,将承租合同签到国家规定的50年土地承包期末的2027年底,并一次性支付了一笔不菲的转包费。宋卫星此举,创下了启东种养大户大手笔借地创业的一个先例。而宋卫星自有他的想法:“搞特色水产品经营,没有个长远的目光和规划,心里怎能踏实!” 本报记者 姜 斌
一个模式创一片天地
这些年里,长江流域养殖温室商品鳖已无利可图,但不服输的宋卫星看到野生鳖的市场潜力,从1998年起就独辟蹊径搞起了生态养鳖。
历经无数次摸索,宋卫星最终通过建立深水暂养池等一系列技术改进,实现了幼鳖从温室到野外的顺利过渡,并用分批次饲养实现了生态商品鳖的不间断上市。然而生态鳖的色泽一直是影响市场拓展的头号难题。宋卫星虽然想尽办法,但效果总是不理想。2004年秋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块藕塘,发现藕塘水质好、含氧量高、降温效果好,便计上心来。来年一试,藕塘里养的鳖色泽黑白分明又通体泛光,足以达到了客户对野生鳖的要求,而每亩莲藕还有2000多元产出。2006年,宋卫星将22亩水面全部改成藕塘养鳖模式,当年藕塘内约2000只生态鳖被挑肥拣瘦的市内外宾馆订购一空。宋卫星由此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养鳖天地。
如今宋卫星已成了启东乃至南通养鳖业界的元老级人物,还被誉为农村勤劳致富典型中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