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的种田人
时间:2008-01-31 A+   A- 举报

1月29日上午,大雪纷飞。大兴镇庙港村14组的一个塑料大棚里,50多岁的龚平正在生机盎然的瓜秧棚里测着温度作着记录。说出来你也许不信,他每年仅凭种植甜瓜和芋艿,亩均1万元的收入不在话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的破产,龚平由产业工人变成了“无业游民”。那时“反季节”蔬菜还很时兴,左思右想后,龚平回乡和村里的几个能人搞起了大棚种植。一个季节侍弄下来,每个人竟有毛三千的分成。这让龚平很是意外,也更坚定了他种田致富的信心。

随着“反季节”蔬菜大棚的增多,效益开始滑坡。龚平又开始寻思着新的种田路子。蔬菜能“反季节”,那么瓜果能“反季节”吗?通过大棚种植,普通甜瓜的成熟期提前了整整1个月,一只瓜竟能换回二三公斤米钱。1998年,龚平果断地将6亩大棚蔬菜全部改种甜瓜,第一茬超万元的进账,让龚平的心里比甜瓜还甜。善于思考的龚平并不满足于此。经过反复试验,他还独创了瓜藤再生技术,这个“龚氏”技术让他的甜瓜生产期长达10个月。通过翻书查资料,他掌握了温度调控、肥料配制、水分调节等先进的种瓜要领。由于“龚氏”甜瓜供应“全天候”,品质靠得住,因此在市场上声誉日隆并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体。

种甜瓜好是好,但甜瓜忌叠地,6亩责任田中有一半只能粗放种植,这让龚平觉得十分可惜。观察菜场上的热销农产品,他发现反季节芋艿是个空门。龚平便悄悄地试验开了,从地膜到小棚再到大棚,直至大棚套小棚再覆地膜,几年下来,龚平愣是将芋艿的播种期从早春提前到了上年的冬天。也就在4年前的那个夏天,当别人的芋艿刚刚分蘖发棵时,他的早芋艿却已经成了汇龙镇菜市场上的“头市货”,每公斤卖到了十二三元。

就这样,6亩土地轮番种植甜瓜和芋艿,龚平夫妻俩一年到头五六万元净收入稳稳当当。“只要肯动脑筋,一亩地挣它个万儿八千的,真的不稀奇。”龚平笑着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