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鱼头”带富众乡亲
时间:2008-01-17 A+   A- 举报

在兆民镇头补村,人们都认识“赵鱼头”。57岁的赵章平已同鱼打了近30年交道。不过,赵章平“侍候”鱼半辈子,除了养鱼技术高,最让人信服的还是他在乡亲中带出了大大小小25个淡水养殖专业户,且家家走上了富裕路。

赵章平原是启东国营渔场的一名技术员。在上世纪80年代,因企业改制,万般无奈之下,赵章平接受了清算工作组“划40亩水面给你承包,算作下岗补偿”的安排,成了养鱼专业户,饭碗由“金”转“泥”。但来不及发泄怨言,和赵章平一起承包渔场水面的“旱鸭子”们就开始“缠”上了他。看到乡亲们求助的眼神,赵章平觉着自己有了一份更大的责任。在连续几夜的辗转寻思后,他给大家想到了一条好出路,利用渔场原有的鱼苗市场,从事鱼苗繁育。这个主意一下子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响应。也就从那一年起,下了岗的赵章平被大家尊称为“赵鱼头”。

育鱼苗就得先育出大眼幼体小苗。靠着老渔场留下来的草鱼,赵章平开始了技术难度很大的鱼种繁育。从草鱼催情到产卵受精,从出苗成为幼体到育成小片幼苗一个育苗周期十来天,夫妻俩难得睡上一个囫囵觉。有一次,他甚至还被一条20公斤大草鱼撞晕在水里。而在把小片幼苗放养到其他村民鱼塘的前后时间段里,赵章平还得手把手地教会大家如何清塘消毒、防逃防病和科学管理。第二年春天,小片苗成功长成了1龄苗,头补村里一夜间冒出了二十多个“数鱼秧”人,鱼苗出去,钞票进来,乡亲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赵章平的片子苗在启东北部地区虽独家拥有,却一直以低于市场价卖给乡亲。有人求助,他或辅导技术或相让成熟市场从不留一手,村里的养鱼大户全成了养殖能手。闲暇时总是要围着大家的鱼塘转一转,一有空便召集大家传授技艺和要领,现已成了习惯。如今,他带出来的这二十几个徒弟一年的水面收入达到了七八十万。为大家付出多了,影响到了他的收入,甚至于他的鱼苗也不再享有竞争优势,但老赵总是乐呵呵地对乡亲说道:“大家养鱼挣到了钱,这比我一个人发财强上何止千百倍。”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