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村民的“心锁”
时间:2008-01-16 A+   A- 举报

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但王鲍镇塌水桥村党支部书记施学达做民调工作的那把无形钥匙,多年来却开启了众多村民的心头之锁。

2002年初,施学达担任村支部书记,此前,他是村合作社社长兼民调主任。“熟手不放,生手不碰”,当上书记后的施学达仍把最繁杂的民调事务揽在了身上。

施学达抓民调喜欢“揽权”。“村民矛盾琐碎复杂,调解最忌讳人多嘴杂。”为此,他为民调解工作忙得团团转,虽然费了不少功夫,但只要能把事情解决好,再怎么吃力也是值得的。

前年春天的一个早晨,6组一对老兄弟突然为种两分地翻脸动手。施学达赶过去一看,黄老不还田,可夏老也是悔了约。施书记将两人分开后笑着帮他们算账,这块地上全年收获不及二老每月退休金的零头,兄弟俩为争一口气伤了和气和身体,还不让人笑掉牙。未讲谁对谁错,就让双方开了窍。当施学达将两人的手牵到一起时,两位老人都急着相互道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纠纷都是一调就顺,如果碰到当时难调的纠纷,施学达就采用迂回办法来化解。4组一对住东西宅的堂兄弟10多年前为盖房结下了疙瘩,老死不相往来,这成了施学达的一块心病。前年,东宅母亲病故,施学达力劝西宅送了“人情”,两家关系有所好转。去年,西宅同样有了“白事”,施学达这一次打电话给东宅已出嫁的女儿,使她打消顾虑踏进了久违的伯父家,让西宅长辈大为感动。两家从此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调解工作做多了,也就总结出不少独家“秘诀”。每月一次召开全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会议时,施学达都再三强调“有民事纠纷,务必第一时间叫我”。不足4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施学达拥有120多个“耳目”,这让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老施嘴边还常挂两句话:“邻里世世代代,何必让‘虱子’伤了感情。”“谁先动手谁负法律责任。”他介绍:“前者是要大家珍惜乡邻之情,后者是让双方晓得动手后果。”这些年,就是因为施学达的这个“早”字,以及他的耐心细心,常常使一些纠纷尚在萌芽阶段就地化解,更没有一起矛盾纠纷诉诸司法机构或造成上访事故。

“不带私心,不怕麻烦,一碗水端平,鸡毛蒜皮的事都能摆得平。”在施学达嘴里,民调工作就是这般轻松。3个月前的一个凌晨,3组钱品芳老人冒雨前来哭诉,东邻西舍说她偷棉花,让一辈子为人清白的她彻夜难眠,真想一死了之。施学达安抚了老人,天一放亮就来到3组,寻找目击者,人人摇头,便召开户长会议,严肃告诫:“谣言害死了人,法不饶恕。”传言就这样顷刻消失了。

一年365天,天天忙了大事又忙村里的家长里短,施学达的付出在村里党员群众心中竖起了一杆标尺。1300个农户的一个大村,已连续6年无一人受到公安机关行政、刑事处罚。全村这些年来发生的民事纠纷,无一起激化,全部在施学达手里化解了。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