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把不锈钢勺,施建辉往一个个紧挨着的水貂笼子上一刮,随着一阵“当、当、当”的金属碰击声,一只只或黑里透亮或白如霜雪的小精灵便倏地从温暖的貂屋窜了出来。看得出,主人对它们的性情十分熟稔。
今年42岁的施建辉是东元镇兴益村人,17年前从卖眼镜起步打拼到现在,如今不但在上海拥有一个营业面积两万平方米的大卖场,还在苏州拥有一个大型手机城。但令家人想不通的是,去年初,施建辉专程从上海回乡,要搞水貂养殖。经过多方考察后,施建辉于当年秋天以单价500至1000元的价格,从辽宁一下子购进了12000只国内最负盛名的优良种貂。为确保渔业休渔时,水貂也能吃上新鲜的鱼品,他还特地新建了一个500吨的大冷库。初步估算,貂场的整个投资逾千万。目前国内外貂皮市场却如冬日里寒风劲吹,行情连续多年低迷,价格暴跌至两年前的一半。在行业最低谷时,施建辉出手千万元回家乡创办大型貂场,莫说圈外人看不懂,就连业内人士也为他担心捏汗。
“现在办貂场,正是时候!”作为一个历经市场磨砺的商人,施建辉如此断定,“水貂的养殖、加工技术已无障碍,貂皮国际市场的消费群体也无大的悬念,故而貂皮价格的贵贱完全掌握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上。而现今,国际貂皮市场正处于多年来最低潮时期,一切成本都是最低,市场热得越慢,我的貂场就越有生命力。如若等到市场热了再去搞,恐怕就晚啦!”
把创办貂场作为一种投资,施建辉不急不躁。目前,他正请人着手创办一个专门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推广他的貂场和产品。“春节后,我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迎接貂皮市场的回暖升温。”施建辉胸有成竹。 本报记者 姜 斌 范存娟
施建辉招呼水貂“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