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记者来,少直镇耕南村的龚元瑞老伯推出屋角的旧自行车到地里去叫老伴。不一会儿,姜亚芝跛着一条腿跟在自行车后回来了。老两口满脸皱纹,比同辈人更显苍老憔悴。
说起生命里遭遇的一个个打击,姜亚芝几度哽咽难语,单薄的身子不住颤抖。
年轻时,龚元瑞、姜亚芝是一对人羡人夸的夫妇。遗憾的是,他们一直没有生育。考虑再三,夫妻俩33岁时领养了4岁的儿子龚新。儿子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无限动力。一把屎一把尿,一口水一碗饭,龚新不是亲生早胜过亲生。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媳妇龚连菊过门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屋内的空气也变得甜甜的。
哪曾想,幸福的时光是那么短暂。1990年,孙女出生才4个多月,龚新车祸身亡。噩耗传来,姜亚芝顷刻昏倒在地。祸不单行。不久,姜亚芝又跌坏了盆骨。面对1万多元的开刀费用,她选择了躺在家里让骨头自行长好。整整5个月后,骨头长歪留下残疾,一条腿只能拖着走还不能蹲。
那时候,让老两口安慰的是有一个孝顺能干的媳妇。在服装厂上班的媳妇从不舍得休息一天,每天晚上还要带点活回家加班。媳妇的善良贤淑博得了小伙黄健辉的青睐,出身清苦、憨厚诚实的他上门与龚连菊结了婚。老两口又有了儿子,不久还多了一个小孙女,特殊的家庭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1998年,全家人拿出多年积蓄盖起了两层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年初,龚连菊感到身体不适,但她依然和往常一样上班、做农活、照看孩子。同年5月,医生确诊龚连菊患肝萎缩。为救媳妇,二老拿出了仅有的积蓄。2005年,病了近三年的龚连菊没有逃出疾病的魔爪,丢下视她为女儿的公婆、待她如珍宝的丈夫和以她为依靠的女儿,撒手人寰。
多少次,老两口在被窝里悄悄流泪;多少次,姐妹俩望着空空的房间放声嚎啕。现实是残酷的,眼泪唤不回什么。唯一能做的,是全家人振作起来。这个家不能就这么散了。两姐妹更加发奋地学习。大孙女初中毕业考取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小孙女现在东南中学高二学习,成绩一直是全年级前20名,追求上进的小孙女说:“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要考上大学。”
两个孙女是老两口唯一的希望。省吃俭用的老两口只在孙女回家时才买点鱼或肉。两个孩子每个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全靠黄健辉做零工挣来。可厄运总是与他们纠缠不休。2007年8月,黄健辉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一年,龚元瑞老两口都已过了75岁。这个家,又一次断了顶梁柱,雪上加霜!
老两口经历的一切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承受极限。虽然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和命运的抗争,而是挑起了照顾与自己并无任何血缘关系的继子和两个孙女的重担。现在包工头每月给黄建辉500元的补贴,但两个孙女的学杂费、生活费无从着落。龚元瑞夫妇便起早贪黑耕种三四亩地。不能蹲,带着矮凳又不方便,姜亚芝干脆坐在地上干活。一年四季臀部常常是湿的,到了夏天还长满疮。她几乎每条裤子的左裤管都被磨破。他们身上穿的多是别人送的衣服,全家人从没买过超过50元的衣服。
幸运的是,市教育局、慈博会和少直镇的领导对这个家庭给予了很大的关心。镇领导还专门与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联系,为孩子免去了有关费用,并鼓励她安心学习。
夕阳西下,西风更紧。记者起身告别时看到,坐在门口矮凳上的龚元瑞埋着头。耳背的老人听不见我们说什么,只是静静地不停抹泪…… 本报记者 陆 伟 张春柳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