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近,和合镇计生助理范菊英又来到了洪飞村9组张振丰家门口,一声“张家伯”唤出了正在看电视的主人。“唷,‘娘家人’来了!”74岁的张振丰将长凳搬到阳光下,两人老朋友般地聊开了陈年旧事。
这是一年内范菊英第四次踏进张家。前三次,老伯仍历历在目。去年春节前,范助理上门给老人送来了补助金和过年礼品;棉花备耕时,她专程送来了植棉资料,还带来了一些药品;中秋节前夕,她带着月饼又一次前来看望老人。张振丰说:“范助理多年关怀胜过闺女,我是老来有福啊!”
目睹这一老一少促膝交谈的和谐场面,谁能想像,眼前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曾经是出了名的“上访专业户”,而欢笑快语的范助理,则是全国和江苏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老先进”与“老上访”成为朋友,背后是一串干部亲民为民的佳话。
上世纪60年代,张老伯接受计生手术,不料手术失败落下后遗症,需要天天服药。到了90年代,药费上涨,老伯生活困难用不起药。向乡村反映得不到解决,老伯便越级上访。十几年里,他穿梭于南通市及启东市政府相关部门,成了让人头疼的上访大户。
2001年,人到中年的范菊英担任镇计生助理,不久捧上了这只“烫手山芋”。硬着头皮一接触,却发现张老伯是个讲道理的老初中生。核实情况,取得领导支持,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张振丰的药差补贴和生活补助就有了增加。虽只是一二百元,却是雪中送炭。几天后,他还破天荒拿到了范菊英送来的年货。从此,张老伯开始打心眼里接受自称计生群众“娘家人”的范菊英。
冲范菊英这份真诚,张老伯就觉得盲目上访“难为情”。而最让他感动的是范菊英三次借给他的300元钱。前年初,张老伯揽下邻居一亩九闲地,加上自家2亩地,打算种棉花自食其力。手头缺300元棉种款,去贷款,遭拒绝。苦恼中,他找范助理担保。范菊英二话没说,给了老人300元。有人提醒别打了水漂,她笑笑,没作声。到了秋天,张老伯卖棉花收入5000多元。老人高兴地进城买彩电、添生活用品,顺路先还了范助理的钱。一晃过了年,老伯花钱过了头,又开口借钱,范菊英再次爽快拿出了300元。秋天,老伯还了款,道谢时老泪纵横。2007年开春,范助理得知老人订了报纸、通了电话、装了有线电视,手中又没了钱,第三次悄悄递上300元,令老人再度热泪盈眶。
范助理的好,张振丰铭记在了心中。2007年秋天,在息访4年多后,张老伯来到了市人口计生委,郑重其事地将一封感谢信交到了陈建新主任手里。
“政府为民办实事,我俚百姓心里甜。”这一次,面对范菊英上门征询,老人由衷地回答,“收入有了,生活好了,身体也结实了,没有要求,只有谢谢!”
临别,老人拉着范菊英的手,再三请求,以后少专门来看望,要把更多精力用在全镇人口计生工作上。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