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温州的一名“草根”创业者,凭藉富于创新的睿智和先人一步的果断,不断做大事业。如今,他带着创业团队走进启东滨海工业园,开创中力科技园新的辉煌。他说他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已入冬,位于黄海之滨的滨海工业园井架林立,机声轰鸣,开始呈现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在园区东南部,一块总占地650亩的土地上更显火热,9个进驻的企业正在同时基建,此起彼伏的机器声和敲打声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奏响了一曲雄伟乐章。
张晓峰,这片热土的开发者,是来自浙江温州的一名“草根”创业者,他的整个创业历程写满了富于创新的睿智和先人一步的果断。
温州乐清市柳市镇,是一个普通的小镇,但因出了南存辉、胡成中等显赫人物而出了名。
目前持有正泰集团28%股份的南存辉,已成为福布斯中国富人50强之一。而浙江德力西集团老总胡成中,被新闻界誉为“创新少帅”。
张晓峰是与南存辉、胡成中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1986年,他从广州空军某部转业,就职于温州市物资局木材公司,工作轻松,收入不菲。但看到伙伴们事业蒸蒸日上,张晓峰的心思乱了。
工作了一年,25岁的张晓峰就寻思要创业。正好当地政府出台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停薪留职的政策,张晓峰不顾家人反对,成为当时温州企事业单位中的首批下海者。他筹资在柳市镇开了一家电器开关厂。
那时,在南存辉、胡成中的引领下,柳市镇有了一批家庭作坊式的电器开关厂,从事仿冒品牌产品的生产销售。由于占着价格便宜的优势,销售倒也渐成气候,各地客商都慕名前来采购。
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和销售在同行中更胜一筹,张晓峰苦心研究品牌产品的技术与经营之道,并赢得了客商的信任,他的小厂很快有了起色。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更坚定了张晓峰想先人一步创品牌的信心。
1991年,张晓峰决定将自己的企业移师上海,他要利用上海的区域优势,做全国的大市场。他于是又成为当时首批进入上海创业的温州商人。
可如何打出品牌,张晓峰为此一筹莫展。他根据上海黄页打了无数个电话后,终于获取了一个有效信息,上海长江电器开关厂有一个著名品牌“上江”,但企业却因经营不善而效益不佳。借壳创牌,这可是个捷径。张晓峰主动找上门去,几经恳谈,终于遂愿。
适逢上海提出开发浦东战略,张晓峰就把寻找厂址的目光锁定浦东。他来到了浦东云台路,眼前是一片茫茫农田。因为附近有上钢三厂,所以还有一辆82路公交车可通往周家渡渡口。张晓峰当即作出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决定,选定了这个当时人烟稀少的地方投资。此举在几年后被不少温州商人津津乐道,事实证明张晓峰的眼光是独到的。
新企业一开办,就严格走上正轨。张晓峰的电器开关厂成为当时温州同行业中第一批获取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全国IEC认证的企业。企业开办第三年,年产值达到600万元,收回当初的投入。第六年时,企业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上江”品牌也越叫越响。
此时的张晓峰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制造业,他要让积聚的资金产生更大的财富。1998年,张晓峰与同在上海的几位事业有成的老乡组建了上海中力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强强联手,将集团打造成为资产经营和实业经营,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涉足地产,成功开发了宁夏银川商城、海南中力国际商贸城和上海五角国际商城。目前,集团资产已超过30亿元。
张晓峰的事业在常人眼里可谓已到达巅峰,但不甘停滞的个性让他如同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继续加速着对事业更大的追求。在这些年的经历中,他深感“抱团”创业是道良策,于是萌生了将温州电器生产企业聚拢起来,打造一个小家电和工业电器大型生产集聚地的想法。
2005年12月,张晓峰来到启东考察。在了解了启东的区位优势后,次年4月,以张晓峰为总裁的中国·中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启东滨海工业园区签订了合约,投资建设中力科技园,一期开发650亩,9家企业同时进驻。公司预计用8年时间分三期开发,最后形成整个科技园30家企业60亿元的生产能力。张晓峰很清楚,再过3年,当沪崇启大通道正式通车,这里就被纳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无论是交通,还是区位,优势都将显现,“我必须得先人一步”。
“我们打算在这科技园每年都投入10亿元用于生产建设。这先期进驻的9家企业明年上半年均可投产,两年后即可形成20亿元的生产能力。”张晓峰对投资启东充满着信心,“我和所有的启东人一样,都热切盼望着大桥早日建成,这也是一条我们企业腾飞的桥梁啊。”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