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郎中的“得意账”
时间:2007-12-14 A+   A- 举报

行医半世纪,美名扬乡间。74岁的郁占平仁心妙手盘算着他的“得意账”。

王鲍镇塌水桥村有个名叫郁占平的乡村医生,在启(东)海(门)交界处蛮有名气。虽然已经七十又四了,却仍然在乡间持证行医。一年看4000多个病号、能有4000多元收入。老郎中掰着指头盘算他半个世纪的行医史和收入账,悠然自得,得意于还有那么多乡亲信赖于他,满足于几千元进账自食其力。

郁占平的第一笔得意账是几十年下来从未出过医疗事故,还因此拥有了12个“寄儿子”。从17岁开始学医算起,57年行医史弹指一挥。师傅“能看的毛病不能有半点疏忽,不能看的病万不可有半点拖延”的训导,郁占平作为从医信条,50多年来从未过摇动。

看儿科是郁占平专长,推拿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么多年来特别是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郁占平以一双巧手为无数孩童解除了病痛和疑难杂症。不少家长当年无以报答郁医生的妙手回春,就纷纷将死里逃生的儿子给原本素不相识的郁占平当“寄儿子”。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老郁最大的“寄儿子”也已经五十多岁了。逢年过节,“寄儿子”们上门叫一声“寄爷”,并敬上孝老礼物,这是郁占平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让老郁难忘的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作为启东县“赤脚医生”代表,到南京出席了江苏省的表彰会。由此,也更坚定了他扎根农村为乡亲服务的信念。

让郁占平同样得意的另一笔“账”是他在村里村外的好“人缘”,几十年下来,他还从未被患者埋怨过。老郁行医,与众不同之处是他总是倒过来帮患者算计药费。实行老合作医疗时,人家大队或多或少透支,而他所在大队却能年年持平甚至结余。为啥?他把集体拜托、群众相信视作最大荣幸,一分一厘掰着花呗,当然,他的收入就比人家少了一截。

如今,农民们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大伙儿口袋里的钞票也不像以前那样“瘪”了,但老郁依然榆木疙瘩不开窍,为患者看病,不到万不得已,他极少开自费药。配药、打针、挂号、出诊,每一次合起来仍然只有区区3、5元。奇怪的是,凡老郁打了包票治得好的病,还真无人因为用药便宜而出了差错。而对于未参合的农户或者外来患者,老郁同样不斩“冲头”,最多5、6元的医药费总能将求诊者的毛病“搞定”。

老郁的第三笔得意账是心里踏实。如今年事虽高,慕名前来求诊的群众特别是外市、外乡镇患者每天仍有十二、三个,只是,郁占平每出一次诊,所得的药差加劳务费平均仍只有1元上下。有人为此很想不通,郁占平这般刻薄自己到底为了什么?且听老郁这样作答:“老百姓的钱,来之不易啊,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我心里踏实着呐。”而为了让患者少花药钱,郁占平以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药办法。像感冒不咳嗽不用抗生素药,常见病配药以二三天为一疗程,疗效相同先用廉价药,常用药拆开卖,减少浪费等等。

当了大半辈子穷医生,年老了还在乡间行医奉献专长,郁占平不觉辛劳,乐在其中。就在接受采访时,一辆来自海门麒麟镇的“摩托车”冒雨“寻”到郁占平宅上,小两口无奈于婴儿的连日腹泻,专程请郁医生来一手。只见老郁凝神屏息,搓热双手后在婴儿腹部来回揉动,片刻之间,婴儿竟然停了啼哭酣然入睡,而郁占平布满绉纹的额头上,却沁出了汗珠。一句“再来两次,保险没有问题”让这对远道而来的小夫妻连连道谢,一次只收5元钱的推拿费又让对方多少有些惊讶。面对在场人疑惑的目光,老郁笑答:“像城里医生那样收几十块?医生不能成为暴发户啊,不然,良心会被狗吃了去。”

郁占平算起进账来确实很得意,“一年有4000多元行医收入,老两口还种些地皮,蛮好了!”郁占平说,他要感谢所有相信他的患者,因为有了乡亲们的支持信赖,他才老而难休、老有所为,晚年踏实而又快乐。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张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