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保平安
时间:2007-12-13 A+   A- 举报

陈德兴,45岁,在近海派出所社区民警岗位上的7年时间里,连续五年被评为南通市优秀社区民警,两次被评为省优秀社区民警。他用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干出大成绩。

12月1日,全市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投票选举日。村民集中参加选举,那是社区民警陈德兴开展工作的好时机。一大早,在单位投完了票后,他先来到近海镇爱民村会场,抓紧时间把近期治安提示向村民们作了宣讲,然后再匆忙赶往下一个村。“管理1万多人口,要让群众认识你,要做好社区警务,这是最好的机会。”正因为总喜欢在村里转悠,在村会上亮相,高高胖胖的陈德兴被群众亲昵地称为“陈胖子”。

“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最基层的工作也能干出成绩来!”

2001年,当陈德兴一纸调令来到近海镇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时,有人对他说,基层工作最艰苦,也最难做出成绩来。可陈德兴不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最基层的工作也能干出成绩来!”他所管辖的人口1万多,不掌握群众情况就没有工作基础,于是,他把时间都交给了群众。刚下去时,群众不认识他,甚至排斥他。他不仅不在乎而且想办法接近群众。近海离市区远,群众要验个驾驶证什么的不方便,而他家在市区,于是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托他帮忙带验,不管多麻烦他都办。细节见真情,渐渐地群众接受了他。

那一年正赶上近海派出所争创公安部一级派出所,其中有两项考核是上级直接来现场考查的,一是随意抽查社区民警对居民情况的了解度,二是随机发放100份民意测评表,检查群众对社区民警的满意度。这两项考核没有半条捷径。陈德兴凭借工作积累,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群众也信任他,结果两项考核他都得了满分,让前来考核的省政法委的领导都觉得惊奇。现在,近海派出所已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一级派出所。

“摆正位置,摆好心态,群众需要的时候警察要站在最前面!”

社区警务室大都设在村委会。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可以让工作少走弯路,这是陈德兴摸索到的一条小经验。但是,要想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就要拿出点实际行动来。  

前年夏天,陈德兴在爱民村入户调查时了解到,村里的供水管道由于年久失修被淤泥阻塞,400多户村民大热天用不上自来水,意见很大。村里向镇上反映,重新铺设需要资金上百万元,立即改造也需要过程。但村民们不能长时间断水。陈德兴获悉后,向一位搞市政工程的朋友请教,朋友出了一条路子:200米一段开路破管,用高压水泵冲。

说干就干。第二天中午,陈德兴带着村干部来到汇龙镇,花了300多元买了增压水泵、消防皮龙,回到村里组织社区志愿者一起干开了。开路破管,影响道路安全,陈德兴又从市交巡警大队借来交通安全警示标记,让村民看守,而他与村干部一起白天晚上加班干。期间,陈德兴在搬运水泵时左手臂被划破,上医院缝了5针,他也没歇息。一个星期后,水管通了。“群众需要的时候警察就是要站在最前面!”陈德兴说。

为此事,村民们特意把鸡蛋、香烟、糖块等送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现在村里治安联防、夜间巡逻,村干部和社区志愿者都踊跃参与。 

“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社区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陈德兴善于运用教育、感化、解困等诸多方法,转化帮教对象,辖区内连续三年无重大刑事犯罪,刑释解教人员无一重新犯罪。

川流港村有个小伙,1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因偷盗多次被劳动教养,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生活无着落的他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恶习。通过调查走访,陈德兴感到这孩子虽然经常小偷小摸,但本质不坏。为了能使他走上正轨,陈德兴决定为他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费了千辛万苦,最后镇上一家机械企业总算愿意接收这个18岁的男孩。可由于以前“名声在外”,小伙一进厂就受到工人们的歧视,连吃饭也没人跟他坐在一起。陈德兴听说后,每天中午到厂里了解情况的同时,还做工人们的思想工作。一段时间后,小伙子几乎换了个人,遵守厂规厂纪,工作勤奋努力,技术上钻研学习。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两台机床,深受企业领导和同事们的喜欢。

在陈德兴的眼里,见不得群众有什么疾苦和困难,社区里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本报记者 陆 伟  实习记者  孙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