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会意六十载
时间:2007-12-12 A+   A- 举报

施俊常、沈杰夫妇相濡以沫六十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里,流淌的是一股相互依恋、相互搀扶的浓浓亲情。

晨曦中,在市老年公寓5号楼里,一位鹤发老人正伏案疾书,他的画笔在手腕间风转流动,一朵娇艳的牡丹跃然纸上。老人搁下画笔,添置水墨时,他向她会心一望,身旁的她则会意地放下手中的针线,用双手为他抚平打卷的宣纸。

会心一望的瞬间,那份会意的情感,让他们共同走过了60年的金婚时光。

施俊常是启东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1950年,21岁的他被分配到大兴镇南清河小学参加工作,而此时的沈杰已从颇负盛名的苏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并向组织提出回到老家,到当时的南阳村小学担任教师。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两颗同时战斗在启东教育战线上年轻的心越走越近,他们相知相爱了。施俊常出生于富农,而沈杰参加过抗大学习,政治上特别要求进步。在出生成分很重要的当时,施俊常担心自己会影响了沈杰的前程。而让他特别感动的是,沈杰很大度地说:“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选择道路。”沈杰的一席话,成就了他们一世情缘。

结婚后,夫妻两人一个在南阳村,一个在南清河,虽然相距不远,但是交通不便,一个星期只能团聚一次。而随着5个儿女相继来到世上,他们的生活越来越不方便。那时候学校没有托儿所,又不允许老师把孩子带到学校,而作为学校的骨干老师,他们俩还不能缺一节课,星期一到学校,星期六下午才能回家。没办法,孩子出生休完产假56天后,就一个个送到农村请人带。直到孩子7、8岁到了上学年龄后才接回身边。二儿子由于与保姆一家感情好,后来就干脆留在了保姆身边。而让他俩特别遗憾的是一个儿子发高烧夭折在托儿所里。

那时候,施俊常和沈杰把满腔热情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他们不顾“小家庭”,响应学校号召,挑起担任各自毕业班班主任的担子。“因材施教”、“向45分钟要质量”,“对成绩差、性格特殊的学生进行家访”——这是他俩挑灯夜战,不断研究、交流得出的有效成果。他们利用节假日看望经济困难生,嘘寒问暖,利用寒、暑假预备下学期的全部教学课程,却抽不出时间问津膝下儿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女们响应号召下乡插队,看着十五六岁的孩子们在乡下实在可怜,他们俩决定放弃各自在中心校教育的美好前程,下乡支教。他们来到了孩子们插队的惠丰镇一所村小学,两个人带班,这所小学毕业班升学率提升到全乡第一名。

现在,施俊常与沈杰的学生中,有的在外国语大学当教授,有的已是部队团长,而他的4个儿女也在父母的影响下,当上了工程师、会计师。

1989年,施俊常与沈杰相继离退休。诲人不倦的四十年,可以从他们全勤的考勤表上看到;可以从他们无数光荣的称号中读到:模范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应该离任的时候悄然走下教育舞台,开始安享怡然的晚年时光。

回到家里的老两口并没闲着,施俊常凭着年轻时的爱好,报名在市老年大学书法班、国画班学习了10年,还参加了天津神州书画进修学院的函授班。学习之余,他还为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伴儿剪报,时刻摘录对治疗有益的片断;沈杰则重新开始学习古诗、毛泽东诗词,每晚常要背上几首诗词才入睡。老两口要继续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退休志不休。

施俊常的书画作品开始参加全国性的书画展出,一些书画作品走出国门,被日本、美国人收藏,他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吸收为创作委员,他是上海中华书协会员、启东市书协会员。而此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沈杰耳朵却越来越背了,需要别人在她耳朵边大声喊话才能听见。于是,在市老年公寓5号楼里,你常能听见这样一组响亮而会意的对话:“作画要大胆,要放开手脚画”, “提得好,这才是我作画的方向”……            本报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