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时间:2007-12-05 A+   A- 举报

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他却在村里需要的时候,毅然辞职当了村官。随后碰上村合并,他又顾全大局,主动分流。如今,36岁的施卫兵开设了我市首家无公害蔬菜销售门市,靠着诚信经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认识施卫兵是在今年中秋节,那天,他特地赶到上海买了月饼,看望了汇龙镇敬老院的老人。作为一名个体户,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精神弥足珍贵,而他却朴素地表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赚了点钱理应做点有益的事。

今年36岁的施卫兵家住汇龙镇五四村。14年前,正值青春的施卫兵大专毕业后,在南通二建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勤奋敬业的他前途一片光明。小伙子的踏实、能干也深得他的邻居、当时的五四村支部书记的赏识,并把他列为村干部的培养对象。1996年,在村里急需人才的时候,对农村工作有着浓厚兴趣的施卫兵毅然辞职,回村当了一名村官。

村干部官小事情却不少。当村干部的3年中,五四村的村口田头留下了施卫兵忙碌的身影。做工作,谋发展,施卫兵为五四村村级经济的发展殚精竭虑。在村干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五四村获我市首批小康村称号,施卫兵也被上级部门表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营销工作先进个人。

正当施卫兵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拳脚时,2000年,全市各村大撤并,村干部实行分流, 施卫兵经过慎重考虑,主动提出了分流。有许多人不理解他,当年放弃不错的工作回到村里,不正是想在农村天地有一番作为吗?现在基础打牢了,工作理顺了,正是出成绩的时候,这一走,3年的辛苦白费了。但施卫兵不以为然。3年时光他没有虚度,做农村工作,他学到了很多,也做了许多实事,对得起村里的老百姓,他无怨无悔。唯一遗憾的是他没有跨入党组织的大门。

路在自己的脚下。熟悉农村工作的施卫兵与其他人一起创办了民营企业启东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实验基地,推广农业新品,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继续服务于广大农民。他们实施的蔬菜无土栽培、日本甜瓜立体种植等项目都取得了成功,并在广大农户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特别是从北京农科院引进的紫糯玉米项目,在试点取得成功后,紫糯玉米以其口感好、产量高在农村中大量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也饱了大家的口福。

与此同时,施卫兵于2001年7月在花园路农贸市场开设了启东市首家无公害蔬菜销售门市。从一开始摆一个摊位进行零售,发展到现在已是两个门市,聘了8个人,为各大酒店配菜、送菜提供一条龙服务。施卫兵笑说之所以发展之路如此顺畅,是因为自己一直坚守诚信经营。

有一件事足以证实施卫兵的话。2004年农历年三十下午,街上都是行色匆匆回家吃团圆饭的人。施卫兵也准备打烊了。这时,他接到启东宾馆打来的电话:备菜时,发现漏订了芦笋,让施卫兵想想办法。施卫兵为难了,启东市场上没有这个菜,只能去上海进货。考虑到春节里宾馆这个菜用量较大,如没有,会影响宾馆的形象,施卫兵还是出发了。采购到芦笋后,本想当天夜里赶到家,没想到碰上了迷雾天,在路上整整呆了一夜,直到大年初一上午才回到了家。正因为施卫兵有这种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经营理念,他的销售门市成了我市各大酒店宾馆的指定蔬菜配送单位,也为历年高考、历届海鲜节等活动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放心菜。施卫兵说:“因为经营的是蔬菜,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货源的把关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对农户送来的蔬菜都要经过无公害检测才配送出去。”

采访中,施卫兵非常自豪地提到,他在2004年已以一名个体户的身份入了党,了却了他多年来的心愿。而在事业上,他正准备在花园路菜场承包二十个左右摊位,向市民出售净菜。他相信,凭着自己的诚信、优质服务,创业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