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孤助困、捐资助学。”镇政府一声号召,企业家共同响应,一张爱心助学卡让天汾镇30名贫困孩子享受了冬日里最温暖的爱。
洋洋,照片上的她是个抿着嘴笑的15岁女孩儿,可她的命运,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样阳光。她打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她与祖父母相依为命。老人劳作于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着并艰难地供她上学。就在爷爷奶奶无力让孙女读初中,而老泪纵横时,品学兼优的洋洋却得到了一张爱心助学卡,并借此从初中走进了高中。这一切,源自于3年前镇政府发起的那一个爱心行动。
2004年初夏,天汾镇妇联和计生办发出“扶孤助困、捐资助学”倡议,希望全镇企业家以及其他成功人士向贫困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而本次活动的出发点,则是基于当地虽享有电动工具之乡美誉,群众总体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但因遭遇种种不幸的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一现状。
活动一启动,天汾镇的老板们热闹开了,谁都不想在捐资助学这份善事上“小气”。短短一星期内,自发到镇妇联来认领资助贫困生对象的老板及老板娘就有16个。这一下,妇联主席汤水娣铆足了劲似的忙乎开了。她一边和计生办的同志讨论如何设计贫困生调查表,并亲自走访镇上的每所中小学,请学校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一边走访企业,带着一个个爱心老板到学校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就在汤水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年逾古稀的老干部潘耀鑫获知消息,主动找到汤水娣,自告奋勇当上了活动志愿者。
按照掌握的贫困孩子的情况,潘老和汤水娣兵分两路踏访贫困家庭。整整一个酷暑,汤水娣和潘耀鑫的足迹印到了全镇所有贫困学生家庭。对于品学兼优的孩子,水娣和潘老临走时都会丢下这样一句话:“莫泄气,会有好心人来帮助你念书”。很快,这一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到了,包括洋洋在内的22个贫困孩子真的都收到了一份大礼——爱心助学卡。
刚刚迈进初中校门的洋洋,是在班主任顾丽萍那里领到那张银行卡的。卡上有南通世纪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老总陶志勇打上去的1000元助学款。有了这一笔钱,洋洋一年的学杂费、生活费全着落了。从此,在每学年开学前,洋洋的这张银行卡上便会准时出现1000元钱。一晃,3年多过去,洋洋如今已是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中生了。而这样的幸运事,几乎同时发生在了另外21名贫困孩子身上。
以银行卡方式发放资助金看似简单,可这背后却深藏着汤水娣的良苦用心:她给每个受助孩子办理了银行卡,让资助人把认捐的款资通过银行账号直接汇到相对应的银行卡上,这种捐助方法既透明,又尊重了资助人的选择,还能让双方建立互相信任关系,有利于贫困学生学会回报、懂得感恩。如今,汤水娣早已调任市司法局工作,回想起这段往事,她说,为苦孩子找一把挡风雨的伞,让爱心人士找到一个新寄托,工作确实有些艰苦,但几年过去,回忆时总有甜蜜的感觉。
如今,天汾镇妇联和计生办创办的“扶孤助贫”活动,3年里又吸引了6位成功人士加入到了爱心队伍中,资助额已经达到了8万余元,先后有30名贫困生在他们的无私帮助下摆脱辍学危险,继续着能影响孩子命运的学业。
一张张“扶孤助贫”的爱心卡,还在延续着3年前的那一份份特别的爱,折射出一个个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南通国强工具有限公司的张菊芳在捐助一个贫困学生后又资助了第二个贫困生;江苏索利得电器有限公司的卢玉兰,时常把受资助的孩子接到家中,逢年过节还给他们包上红包;而卢玉兰的哥哥受到妹妹启发,也从百忙之中抽身到镇上“抢”来了一个资助对象……
爱心企业主的资助如甘露润泽孩子心田。就在前几天,一位参与资助活动的企业家就收到了一封感人的来信,这位受学生在信中说:“报告我的好成绩,只想报答您的恩情!要想今后更好回报祖国和家乡,我现在最珍惜的就是学习机会。”
打开窗户,阳光进来,照亮每一个灰暗的角落,温暖最需要阳光的心灵。爱心卡上流淌着的就是这份冬日里最温暖的阳光。 本报记者 姜 斌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