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隆镇庙桥村农民倪忠辉在以山药为主的农产品产销中,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乡亲。他也因此成了名扬一方的“山药王”和学者型农民。
地理位置偏僻的久隆镇庙桥村因为有了山药出了名,而让庙桥山药得以声名远播的是农民助理农艺师、启东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倪忠辉。
正是山药收获上市时节,戴着眼镜的倪忠辉一方面让临工们用特制水枪“挖”山药,另一方面则和妻子躲在堆满山药的小仓库里,笃悠悠地将一根根粗壮匀称的山药装进他的礼品盒里。“山药穿上嫁衣身价更俏。今年东西埭几十万斤山药哪里够卖噢!”
43岁的倪忠辉原本就是一个用“脑”种地的农民。4年前,他从一份科技报上获知,浙江有一种高产山药具有双胞特点又无需搭棚,而且口感比本地山药还要“糯”。联想到本地山药产量低、面积少、价格高,倪忠辉认为种植山药是一条致富路,便专程赴浙江花2000多元买来了一亩地的山药种苗。
精心栽培这一亩“洋”山药,从播种、施肥、除虫到收获,倪忠辉就像着了迷。在一些“老农”的非议下,倪忠辉硬是熬到了山药收获这一天。倪忠辉要挖山药了,好多人前来一睹倪忠辉的“洋”山药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当看到这些山药一根双胞、长粗均匀、根根笔直时,乡亲们服了。“洋”山药给倪忠辉带来了好收成,仅这一亩山药的产量竟然高达6000斤,收入超过了1万元。
到了第二年,倪忠辉扩种了3亩山药,还动员堂兄一起干。为提高产量,倪忠辉在增加山药种植密度的同时,尝试给山药藤搭起了矮棚,秋天一收获,产量和收入又同时向上窜。2005年,他把山药面积扩到了6亩,倪忠辉毫无保留地向4户乡亲传授他的山药经。期间,倪忠辉认真研究各种肥料对山药长势的影响,创造出独特的配方施肥法,使山药产量又提高了一大截。
种山药最大的困难在于收、种难。倪忠辉动起了种“懒”山药的脑筋。他给拖拉机装上特制刀具用于“盘”山药地,省去了人工深翻山药地时投入的大量劳动。山药虽好种了,但取挖也是个老大难。倪忠辉看到了水冲式挖山药的报道,他多次尝试实验,通过将水泵功率改小、水压减缓,水枪加长后绕山药地四周冲刷的方法,成功挖出了一根根完好的山药。这样,挖山药的人工又省了一半,最烦人的山药破损率也降到了零。
收种山药不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包括倪忠辉在内的山药种植户们干劲更足了。2007年,村里跟着倪忠辉种山药的农户已发展到12家,山药面积则达到了近百亩。
倪忠辉的山药经让人服气,更难得的是他还有一套精明的生意经。2005底,倪忠辉率先给庙桥村的双胞山药注册了“庙桥牌”商标,之后不久又精心设计了庙桥山药的礼品包装盒。今年春天,倪忠辉还专门买了手提电脑在网上推介庙桥山药,并引来了第一个上海客户,装进礼品盒里的庙桥山药由此走进了上海大市场。
山药虽然身价俏,但毕竟一年一熟,种山药之余,倪忠辉又把目光盯在了启东特色芋艿、香芋和四青作物上,多熟齐上。在他的影响下,跟随他种山药的乡亲这些年也从一熟增收迈向了常年致富。倪忠辉由此当之无愧地成了全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而更令人敬佩的是,辛勤忙碌的倪忠辉每天还要抽出一二个小时钻研学习农业理论,去年成功考到了启东市首批农民助理农艺师职称。10个月后,他又荣获启东市第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
在镇领导的支持下,倪忠辉计划扩种的100亩种植园前两天得到了落实。同时,他开始动员村里更多农户种植“懒”山药以及香沙芋和富硒香芋。他说,他已联系上了上海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明年起大量收购加工庙桥村的山药。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