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娘亲
时间:2007-11-28 A+   A- 举报

她收起最沉重的悲痛,不惜向生命借贷,照料苦命的外孙女;她用孱弱的身躯,背驼了也要扛起常人难以承受的重担;她用10年3650个日日夜夜把生命的赞歌唱响……这位我们身边的普通农村妇女足以让所有人动容并致以敬礼。

在久隆镇庙桥村一窑厂内,记者见到了有点驼背的周亚萍,一个57岁的女人。

与旁边几名身强力壮的男人相比,周亚萍干起活来明显要吃力迟缓些。一个女人干窑厂上的体力活,有点沉重,可熟悉周亚萍的人都知道,她的肩上还压着一副更重的担子。整整10年,周亚萍挑起了在旁人眼里根本挑不起的千钧重担。

周亚萍家住久隆镇庙桥村。说起尘封的往事,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禁不住眼泪汪汪。10年前,大女儿结识了个江西小伙,结婚、生孩子,大女儿一家生活在周亚萍身边。小两口在附近一家企业上班,周亚萍帮助照看外孙女,三代人同吃同住其乐融融。当年农历正月廿六,周亚萍抱着5个月大的外孙女薇薇去打针,突然传来大女儿下班回家途中出车祸的消息。等周亚萍心急火燎赶到事故现场,母女已是阴阳两隔。

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大女儿“走”后不久,女婿以抱孩子出门走走为名,将孩子交给邻居,自己从此一去不返。看着刚满周岁的外孙女,周亚萍的心碎了,眼泪也哭干了。有好心人想领养薇薇,但孩子是女儿的延续,怎么舍得送人?她断然回绝了。半夜里,每每起身伺弄啼哭的孩子,周亚萍总是一遍遍自言自语:“就是趴着,外婆也要把你带大成人。”

艰辛的生活由此开始。外孙女嗷嗷待哺,小女儿正在上学,仅靠丈夫在外打工,生活捉襟见肘。于是,周亚萍带着孩子来到离家不远的窑厂做工。她在制砖机上做切坯工,懂事的薇薇在旁边玩,窑厂上没有假期还要经常加夜班,周亚萍就在夜班时带上孩子,让她睡在车间。

艰难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小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薇薇也上了幼儿园。懂事的女儿在大学勤工俭学,但家里的开支仍然不是老两口的那一点微薄收入所能支撑。平均每天周亚萍都要在窑厂干9到10个小时,回到家还拖着疲惫的身躯耕种4亩多地。为节约开支,周亚萍没有让外孙女坐幼儿园的接送车。每天清晨,周亚萍赶五六里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傍晚,她掐好时间,再从窑厂赶去把小薇薇接到身边,自己继续干活。一去一回,每一次,周亚萍都像在与时间赛跑,几乎每次都要累得汗流浃背。

更加艰辛的日子还在后头。2005年上半年,小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外孙女品学兼优,周亚萍认为自己的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可以松一口气。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时,丈夫突然中风,不但用去了六七万元的医药费,而且还丧失了劳动能力。照顾病人和小孩,去窑厂打工,在田里忙活,沉重的压力几乎将周亚萍击垮,但每每想到自己的外孙女,患有老胃病的周亚萍总是在收了工累趴下后,第二天还是忍着剧烈的疼痛,早早地来到了窑厂,一手捂着胃,一手搬着砖,只是时间长了,周亚萍的背有点驼了,人也似乎矮了一截。 

风里来、雨里去,周亚萍将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隔一代的“心肝宝贝”。困境中,薇薇一天天健康成长,也一天比一天懂事。外婆的辛苦,小薇薇早早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只有三四岁时就手忙脚乱地要帮外婆做这做那。到了晚上,总不忘给外婆敲敲背、捶捶腰,每每此时,周亚萍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学习上,薇薇更是不让外婆操心,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一直是班里的尖子。在不久前的期中考试中,六年级的薇薇获得全班第2名。老师们说,有了苦难的经历,薇薇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更用功。

夕阳西下,小薇薇蹦蹦跳跳地来到窑厂,接外婆回家。周亚萍告诉记者,最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只要我还有口气在,这孩子就苦不了,只是我也有老去的那一天。说到这里 ,周亚萍抹了抹眼角……     本报记者 范存娟   通讯员 姜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