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凭借智慧、胆识和进取精神,闯荡出宏大事业。76岁的老人,苏北纺织“航母”的掌舵人——中国永大集团董事长范成洲先生,展现了一个启东人不凡的风采。
深秋的盐阜平原,天高地阔,稻浪翻涌,一望无垠。坐落在盐东庆丰工业区的永大工业园里,17万纱绽正日夜不息为大地的丰收而欢歌。
车出盐城,进入射阳,在兴北新村的一个寓所里,我们见到了苏北纺织“航母”的掌舵人——中国永大集团董事长范成洲先生。76岁的范董除了腿有微恙,精、气、神雄健依然。批阅文件,听取汇报,指挥若定,永大的发展方略,尽在范老心中。
范成洲原籍启东,出生于少直镇。新中国成立后,范成洲兄妹随父亲北上射阳沿海二垛垦区,全家由此开始了艰辛的耕作之旅。
从村里的活跃青年到区里的团委书记,又到镇党委秘书,范成洲始终兢兢业业。但“国家干部”这个铁饭碗,并未让这个充满创业冲动的青年人安定下来。范成洲在班余工后,带领家人贩出家乡的芦席、芦帘,倒进山东的苹果、福建的茶叶,10多年走南闯北,凭不敢声张的“投机倒把”,范成洲悄然掘到了第一桶金。挣到钱后,范成洲贷款买卡车、跑运输、做贸易。自己忙于公务,就由妻子随车长途押运。待到1978年,改革开放在祖国大地风生水起时,范成洲手上已拥有了一个7辆10吨卡车的运输队。经营的项目也从农副产品转入棉纱。随后在上海嘉定,范成洲首创了专营棉纱贸易的系方实业公司。
20多年的摸爬打滚,让范成洲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1998年,在看准了当地拥有大量的棉花资源优势后,范成洲自筹资金4050万元,买下了射阳县的一家纺织厂。短短三四年间,这家更名为永大纺织公司的企业,不但收回了全部投资,并且随着设备的升级换代,科技创新力量的不断注入,其规模、效益都呈现出几何级扩张态势。
2003年5月25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来到范成洲新组建的中国永大纺织集团视察。李源潮勉励范董事长:“要抓住良机,把永大努力打造成苏北纺织航母。”
面对省委书记的嘱托,年过古稀的范董雄心勃发。紧随中央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范老远涉新疆,一举成功兼并了疏勒和托克逊2家计7万纱绽的纺织厂。新疆无可媲美的优质原料棉,使整个永大纺织如虎添翼,产品品质跃上台阶,所产精梳棉纱、天然彩色棉纱均为国家免检产品。作为永大棉纺产品全国集散中心的上海系方实业,名副其实地成为同行业的霸主。
如今的永大集团,是射阳县唯一的国家级集团企业。分布于新、沪、盐三地的永大,旗下拥有棉纺、药业、贸易等8个子公司4500名员工。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棉纺业更是以17万的绽规模雄居苏北同行业之首。集团年销售达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累计逾1亿元!
“事业要做大,声势要缩小;志向要高远,行事要低调”,范成洲以此为座右铭。面对日益壮大的企业规模,面对“江苏省先进民营企业”、“盐城市五星级企业”等一系列荣誉,面对众多新闻媒体的追逐,他依然是那么淡然内敛,不事张扬。而他那诚信天下的高尚品德和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也始终感染和激励着集团管理层及全体员工。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离开启东已足有半个多世纪,如今作为苏北纺织“航母”的掌舵人,范老每每忆起童年念及家乡,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思念。对于家乡启东的兴旺发展,他感到无比欣慰。他说,他希望未来几年能再投10个亿,让永大成为盐城地区最大的环保型、生态型企业!同时,他也要回故乡看看,希望能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尽一份力。 本报通讯员 杨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