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渔村弄丹青
时间:2007-11-19 A+   A- 举报

徐德华,42岁,寄情书画、醉心笔墨,在多年刻苦探索后,成为了吕四地区小有名声的民间艺术家。

走进位于吕四港镇鹤城中路的鹤城画廊,一些道法自然的油画、书法作品映入眼帘。作品的创作者徐德华是位土生土长的吕四人,在当地有着渔民“艺术家”的雅号。

徐德华今年已过不惑。自小受父亲的熏陶,徐德华对书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显示了一定的天赋。课余,写写画画成了他最大的爱好。那时,他最喜欢画的就是动画片里的人和动物。在小伙伴中,他的画成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而那时他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一些作品参加了少年宫、文化馆组织的画展。

由于各种原因,徐德华最终与艺术院校失之交臂,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高中毕业后,徐德华进了吕四标牌厂当了一名设计员。凭着深厚的美术功底,一进厂,就被当作老师傅使用。设计出来的作品,客户很满意。

生计解决了,徐德华重拾起了他对书画的爱好。

父亲所传授的书画技巧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开始一头扎入了书画的世界。最初,他到汇龙镇向一些行家请教,后又随父亲去南通接受老师指导。每天,无论多忙,他总要花1个小时左右时间搞创作。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徐德华认为写字作画也一样,几天不碰,就会生疏。每年,他还要腾出时间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开开眼界,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上海书城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有关美术作品方面的书籍多而全。有时一本书的价格太贵,徐德华买不起,他就在那里呆上几个小时,认真揣摩人家的创作手法,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潜移默化间,徐德华的书画水平进步很快。他临摹的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引来了一位在吕四做生意的上海老板,最后以800元把它买了下来。临走时,他对徐德华说,这幅作品如果在上海城隍庙,起码要卖2000元。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徐德华的部分书画作品也开始在一些省和国家级的展览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书法作品《龙腾虎跃》获全国书画大赛优胜奖。他还有幸成为了国内好几个书画社团的理事及成员。

1995年,为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徐德华在吕四渔港开办了一家属于他自己的鹤城画廊。他在经营工艺礼品的同时,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画廊经营十多年来,徐德华以他的实力,特别是他所创作的那些具有浓郁吕四特色的渔民画在当地声名鹊起。徐德华自豪地说:“像我这种开画廊自画、自卖的,在吕四、启东,甚至在南通地区也是凤毛麟角。”

每一年,徐德华生意再忙也要创作十几幅作品。他创作的题材总是取之于渔港,离不开渔民。徐德华的画廊因他的画而名声在外,慕名前来画廊的人也多了起来。一位在吕四做水产生意的韩国商人偶然经过画廊时,被徐德华分外大气的油画作品所吸引,他想不到在异国他乡的小镇上还有如此高品位的书画。回国时,他特地赶来买了七八幅徐德华的书法和油画作品,说要回去作为礼品赠送给友人。而徐德华更多的顾客还是他所根植的渔港、渔村和渔民,他更多的书画作品走进了数以千计渔家。吕四街上的许多居民也由此把他誉为渔民心目中的“艺术家”。    本报记者  姜  斌  范存娟

徐德华在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