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写人生
时间:2007-11-06 A+   A- 举报

在常人眼里,鲁永飞是不幸的,身体残疾,父母早亡,60岁的他至今孤身一人。但是,他没有屈服于不幸,乐观向上,每年用左手写就大大小小的文章近百篇,发表于各类报刊,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

在鲁永飞陈设简陋的宿舍里,记者看到一本有点泛黄的剪贴本。翻开剪贴本,里面贴了大大小小一百多篇文章,主人鲁永飞说,这是他发表于各种媒体上的一部分文章,剪贴下来,空闲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

很难想像,鲁永飞寄出去的文字,都是他用左手一笔一划写成的。这些文字里,包含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更多的是他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鲁永飞家住合作镇竖海村,今年已过耳顺之年。上初中时,爱好写作的他曾有一篇豆腐块长的文章被县广播站录用,在学校里引起了轰动。这无疑给鲁永飞以极大的鼓励,他创作的热情更高了。

但是,一场疾病差点毁了他的一生。17岁那年,鲁永飞突发蜘网膜下腔出血症,留下了右侧身体残疾的后遗症。当时,鲁永飞的父亲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鲁永飞痛不欲生,他把家里的熏蒸药片藏起来,有了自杀的念头。此时,左邻右舍、大队小队干部给他送来了温暖。不仅在物质上关心他,也给他送来报纸杂志以及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神上的鼓励似一剂良药,鲁永飞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身体残疾后,鲁永飞辍学了。右手右脚的残疾给他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就连原来会骑的自行车也成了问题。一切重新开始。他摔过跤,跌过沟里,而最终都坚持了下来。而更使他痛苦的是写字成了问题。这样,爱好写点东西的他如折了翅的小鸟。但是,鲁永飞没有泄气,他尝试着用左手写。刚开始的时候,笔往往不听使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而且速度极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左手写字像右手一样自如时,鲁永飞也已在乡邻间出了名,帮人写报告或写信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他也乐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人。同时,他又开始尝试着向广播电台和报社投稿,随着稿子一篇篇被录用,向鲁永飞提供报料线索的人也越来越多,鲁永飞感觉人生有了奔头。

名气“写”出来后,鲁永飞被推荐为当时的新义乡写乡志。他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常常工作到半夜。眼睛熬红了,但是他从不叫苦叫累,他觉得工作着是一种享受。仅用三年时间,他和另外两位同志编撰成了一本17万字的《新义乡志》,赢得好评如潮。这也是鲁永飞最得意的一件事。

身有残疾的鲁永飞20年前在一位好心老板的帮助下,进了合作镇一家羊毛衫厂当门卫,如今已有21年了。孤身一人的他也想有个温暖的小家,但是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如愿。但是他依然活得很充实,很愉快。他说:“没有什么牵挂,正好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写新闻报道上了。”每天,他都要抽时间骑上他那辆“老爷车”,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转转,到派出所问问,或到农户家中聊聊,新闻线索就这样在他一转一问一聊中有了。鲁永飞采写的《如愿上学堂,不忘乡亲情》、《冬天里的暖流》、《韩国老板中国情》等报道被《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报刊录用,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他的努力有目共睹,曾连续多年被当地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乡邻更是称赞他:“‘左撇子’作用不小啊。”

今天,鲁永飞还在努力耕耘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艰难地骑着“老爷车”从镇人武部采访归来,“不觉得活得艰苦,只感到生活依然有滋有味。”笑对记者的提问,老鲁觉得再卑微的生命也能闪耀出灿烂的光芒。 本报记者  范存娟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