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鸭司令”的人
时间:2007-11-05 A+   A- 举报

三个小老板原本都有事业,但他们不安于现状,投入百万元创办了养鸭场。如今,一个万羽鸭场已成为少直镇庆丰村独特的“风景”。对于未来,三人信心满怀。

秋日的阳光下,2万多羽鸭子在河面上嬉戏、玩耍,场面蔚为壮观。这个建在少直镇庆丰村通启河边的万羽鸭场,是由庆丰村三个年轻人合股投资百万元创办起来的。

说起为何建鸭场养鸭,其中两位股东陆裕彬、樊华伟笑着说:“趁着年轻,又有镇 村支持,就想着创番事业。”

陆裕彬今年38岁,做了10年的船用吊车生意,年收入七八万元。今年初,在徐州做生意的大哥扩大规模,让他去帮忙,陆裕彬就把船吊转让给了二哥。在大哥处,他的收入更是不菲。但不安于现状的他总觉得再多的收入也是替人打工,便寻思着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今年8月,陆裕彬回乡。在一次聚会上,他与少直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陈善清和庆丰村支部书记樊祖新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樊祖兴说:“海门海太汽渡那边的养鸭场办得真兴旺。今年畜禽业形势大好,可以从这方面考虑考虑。”大家分析,启东尚无上规模的养鸭场,市场供应的鸭蛋基本上都要从外地购进。庆丰村又地处通启河畔,特别适合养鸭。再则养鸭利润空间较大,病疫风险相对较小。一席话,让陆裕彬有了养鸭的打算。他的好朋友樊华伟得此信息后,决定和陆裕彬一起干,一直在外工地做建筑小工头的他也想创出另一片天地。

有了主意,就开始付诸行动。此时,樊祖兴找上门来,给陆裕彬、樊华伟提供了一条信息,海门三和镇有个姓马的养鸭老板,已经养了几十年鸭,可以去那里取经。两人马不停蹄赶了过去,马老板是个热心人,见到两个年轻人上门求教,便把自己36年的养鸭经验和盘托出。还是门外汉的陆裕彬他们闻此欣喜若狂,在说出自己设想的同时,诚心拜马师傅为师。

鸭场就这样紧锣密鼓开始筹备。此时,同村29岁的陈海兵出国劳务回来,也要求入股。三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各出资30多万元,踌蹰满志地踏上了完全陌生的养鸭路。

养鸭先选址。三人在通启河边租下了20亩土地,建起了2800平方米的鸭棚,圈起了15亩水面。能很快建起鸭棚,也多亏了镇村干部。当时,20亩土地涉及20多个农户,有些农户不愿租,是镇村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才保证了鸭场的顺利建设。

鸭棚建成后,在海门马师傅的引荐下,9月13日,他们到浙江绍兴以每只3.5元的价格购进了15000只苗鸭。10天后又以每只23元的价格进了7000只青年鸭。

鸭子一进场,三位股东也把家搬到了鸭场。三对夫妻六个人成了鸭场的主要劳力,做起了真正的“鸭司令”。

养鸭缺乏经验,他们买来了科学养鸭书自学,再有什么不懂的,他们就向马师傅请教,陆裕彬说:“两个多月里,马师傅就被我们请来20多次。”10月中旬起,青年鸭开始陆续产蛋。丰收的喜悦让三对夫妻充满信心。如今,鸭场每天产蛋量已上升到了1000多枚,找上门来的小贩逐渐多起来。而成活率达到了98%的苗鸭也已长成了1000克以上的青年鸭,要不了3个月也能产蛋了。

陆裕彬算了一笔账,一只苗鸭养到产蛋,成本约28~30元。每只鸭有一年的产蛋周期,能生产300枚以上的鸭蛋,以现在的市场价,利润在25~50元之间。而淘汰下来的老鸭卖出去,正好抵产蛋前的养殖成本。23000羽鸭,利润可观,前景一片光明。

想不到新的事业如此顺手,谈及今后,不满现状的三个年轻人有着更大的目标。他们要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继续扩大规模,并利用河面和鸭粪资源搞网箱养鱼,把事业做得更大、更红火。   本报记者  姜  斌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