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当猪倌
时间:2007-11-02 A+   A- 举报

老兵郁海兵利用在部队学到的兽医知识,回乡创办了养猪场。不但富了自己,也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致富。

曾有14年从军经历的老兵,7年前脱下军装当了一名猪倌,如今已是一个十里八乡有名的猪老板和猪专家了。这位乐当猪倌的功臣老兵名叫郁海兵,虽然户口挂在城里,但他新的事业基地都在老家合作镇竖海村。

从士官到猪倌,既是逼的,更是自找的。1999年底,服役14年的郁海兵面临转业。组织上让他回乡找工作,但当地企业纷纷改制,众多职工面临再就业。郁海兵苦恼不已,当兵10几年、十几次立功受奖,回乡竟然捧不上铁饭碗。怎么办?但很快,在部队学过4年兽医的他眼睛一亮,偌大的启东要靠外地猪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办个养猪场何愁没有出路?郁海兵的想法备受家人质疑,只是,军人的性格已经让为之兴奋的郁海兵拿定了主意。

冬去春来,30刚出头的郁海兵结束了从军生涯。一辆自费租下回乡的卡车里,除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和几大箱书籍,竟然还有他从安徽部队买回来的1公4母5头“大约克”种猪。妻子拗不过丈夫,一个复员军人的回乡创业史就这样在许多人的不理解中开始了。

倾囊32000元再加上妻兄资助的55000元,郁海兵用这笔钱盖起了像模像样的猪舍,购来了恒温箱、显微镜、饲料搅拌机等器械。运用部队掌握的养殖技术和经验,精心伺候好那5头宝贝种猪。几个月后,母猪开始陆续产崽,小夫妻俩欣喜地接生下了一头头可爱的小猪崽,继而又精心喂养。小猪养成大猪,大猪又相继出栏,可郁海兵夫妇却难以高兴。当年生猪市场持续低迷,每公斤五六元的售价让众多猪场陷于亏损,郁海兵只因自繁自养才勉强保本。

出师不利丝毫不影响郁海兵的信心。在部队当过多年副业场场长的他深知,市场低迷之后一定是猪市的强劲反弹。在一些养殖户的叹息摇头中,第二年,郁海兵出人意料地投资12600元从上海购进7头原种“大约克”猪。这一年,养猪场存栏量由上一年的80多头一下子猛增到了450头,郁海兵夫妇也更加细心地守护着自己的养殖场。一年下来,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10多万元的收益。这时候,这个貌不惊人的退伍兵开始引人注目,他养猪两年创造的零病疫率更是让不少养猪老手刮目相看。

郁海兵在同行中有了名气,慢慢地有人找上门来,有咨询技术的,有请求帮忙的,更有人干脆拜师学艺。我市及海门、通州等地的7个千头以上猪场更是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看到他人渴望的目光,郁海兵来者不拒,免费上门解决所有技术性问题。他独特的管理方法令养殖户们耳目一新,他高超的防病防疫本领、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和公猪阉割技能更是让专业兽医们敬佩不已。在郁海兵手把手的帮带下,北新、久隆、民主的30多个农户走上了养猪致富之路。而他退伍后购买的那辆“钱江牌”摩托车,在经历他每天的奔波后,前年以10万公里行程退役,而现来的这辆“铃木”摩托,两年里程也早已超过了4万公里。“防疫如救火啊!”就在记者采访他的10月30日上午,郁海兵依然按约前往30公里外的北新镇一养猪大户帮助解决疫病难题。

一个人精力有限,为别人做得多了,郁海兵不得不将猪场保持在四五百头的规模。今年生猪价格创造了历史新高,有人很是为郁海兵可惜,可他却十分坦然:“大家共同致富了,不是更好嘛!”如今,郁海兵正在筹划自家千头猪场的建设,他要在扩大规模雇请专人养猪后,将自己从繁杂的养猪事务中解脱出来,用郁海兵的话说,一来可以当更大的养猪老板,二来能更好地为有心养猪的乡亲服务。朴素的言语,所衬托的正是一个老兵在新的征程中全新的风采。         本报记者  姜  斌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