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54岁,在平凡的监管岗位上工作了10年,看押管教了4000余名服刑对象,在“高墙”内书写着一份对监管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10月4日,节日的气氛笼罩小城。7点45分,沈彬像往常一样来到单位值班。厚重的铁门,厚重的高墙,“我们只比服刑犯人少进一道门。”穿过三道铁门后的沈彬和记者开着玩笑,“就像班主任带孩子一样,放心不下。”
真诚相待如亲人
在公安战线上,监管工作有其特殊性。尊重监管对象的人格,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这是沈彬在这里工作了10年后的最深体会。他曾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湖南人冉某因盗窃被判刑入狱。一天,因宿舍里地面上有水渍滑了一跤。因为冉某在偷窃电缆时曾发生过意外,后脑勺头盖骨被高压电击穿并削掉,于是,只有头皮的后脑勺就摔得鲜血直流。沈彬马上把他送到医院救治,并与其他民警一起送菜送饭,日夜守护,连医生护士都把他们当作是冉某的亲人。
每年,在我市看守所留所服刑人员少则五六十名,多则七八十名。他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特殊情况,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更需要监管民警真情相待。去年的一天,一名服刑犯人突发哮喘,情况十分危急,值班民警先是通过人工呼吸自行进行了抢救。当时所里的车子全部出去了,沈彬就与民警一起用拖车把这名哮喘犯人送到了医院。事后,那位服刑人员感激地说:“我这种情况,要是在家里可就没希望了,是你们救了我,我一定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用心监管显真情
“每个服刑人员的一个细微动作,一句不经意话语,都代表他思想上的细微变化,我们都要留意。”沈彬说。两年前,家住新港镇的沈某因强奸罪被关押。年过半百的沈某是个生意人,有老婆孩子的他心理压力特别大,又加上他妻子没有管理经验,公司因无人经营而面临倒闭。沈彬发现后,将他作为重点对象,经常性地找他谈话,通过开导和劝说,最终帮助沈某卸下了心理负担,安心服刑,接受监管。
沈彬说,监管工作责任重大。巡视,观察,每个环节不能有丝毫疏忽,即使是交接班时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每当一批新服刑犯人交接进来后,这些新对象常常因为种种原因而思想波动大,这就要求监管民警在接收时,对每个监管对象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教工作。
18岁的曹某因盗窃罪被判刑。今年7月,曹某的父亲患癌症去世了,而仍处于服刑期间的曹某如果不回家看一眼父亲的遗容,对他是个终身遗憾。根据曹某的表现和有关制度,沈彬及时向所里反映、上报,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曹某获准回家一次。这件事情给曹某很大的触动,他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报答管教民警的真情。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服刑犯人的思想心理状况,沈彬带领民警不仅平日注重与服刑犯人家属的沟通,还在每个月一次的亲人来访时,提前介入、了解服刑犯人家庭情况。
法外帮扶送一程
做监管工作心理压力特别大。沈彬说,他哪怕是在休息时,也都想着今天哪一个服刑人员的思想有点波动,他们要在什么地方多注意。
那么,犯人出狱了就没有监管民警的事了吧?不是的。小青年施某父母离异,与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刑满释放后,没有工作。为此,沈彬帮助他联系了一家企业,施某成了名机修工。说起这些沈彬显得很自豪。有一次,他在市人民医院附近散步,突然有一个人叫住了他,原来,这是一个因吸毒而留所服过刑的人员。开始他还不配合管教,要死要活地想出去,但是经过沈彬的说服教育,他终于明白沾上了毒品这个恶魔就等于进了地狱,要想起死回生,只有戒毒。最后,这名年青人被感化了,不仅成功地戒掉了毒,出狱后还成了一名公司经理。
不图回报,不求功名,沈彬在监管一线就这么兢兢业业地洗涤着服刑人员的心灵,让一个个灰暗的人生看到光明,走出泥潭。 本报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