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阿林,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执着于《吕四渔家号子》的搜集和传承,把古老的海文化唱到北京大舞台,唱响于全中国。
如同一块历经打磨的璞玉,《吕四渔家号子》如今已从海天深处的吕四唱出了江苏,唱到了北京,并在国内民歌舞台上大放异彩、屡屡获奖。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发现并磨砺《吕四渔家号子》这块玉石的工匠,竟然是一个在大海涛声中成长的渔民儿子、一个乡镇基层文化站长。
他叫夏阿林,是吕四港镇文化站已经病退的老站长、江苏省劳动模范,现在是美名远扬的《吕四渔家号子》演唱班的领队兼顾问。因为在一场车祸中摔断了肋骨而从此不能站直身子,他常常自称“三弯头”、自诩“罗锅”,甚至还有人称呼他“夏驼背”。
夏阿林背驼得跟电视里的刘罗锅差不多,要不是那首唱响华夏的《吕四渔家号子》,就是在吕四镇可能也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长得清清瘦瘦、脸色黑里带红,咋一看,活脱脱一个赶海的小老头。但只要你一跟他讲大海、讲吕四的风土人情、渔家号子,夏阿林那双不大的眼睛准发光。
生于海边、长于渔村,头枕涛声、心存感悟。作为一个基层文化人,夏阿林总在琢磨:到底拿什么来传扬古老的吕四文化。
反复思考,不断揣摩。六年前的一天,他突然从现在备受推崇的民族文化原生态潮流中看到了生机。说干就干,他先是走村串巷,收集近乎失传的吕四渔号并予以整理,然后费尽口舌将包括他父亲在内的6个父辈召集起来,在“嗨哟、嗨哟”声中放开歌喉教唱。就这样,他们将一曲曲渔号唱响码头、港口,唱到镇上的乘凉晚会上;继而在阵阵喝彩声中,走进城里,走出江苏,唱到了北京的大舞台。于是,夏阿林成了吕四渔家号子的代言人,渔家号子也让他成了“名人”。
夏阿林因伤病而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走上舞台的激情。指挥父辈六兄弟唱起渔号,平日里不能大声喊叫的他就能忘了病痛高声放歌。只要演出一进入高潮,生活里总是驼背的他竟能一下子挺直腰杆。爱渔民、爱大海、爱着祖辈传下来的草根文化,夏阿林钻进了渔家号子就一发不可收拾。
不断收集渐行渐远的古老渔号,使他和父辈们演唱的渔号曲目从原先的4个增加到了20多个。2004年深秋,夏家演唱班在山西太原“全国第二届原生态民歌大赛”上一举夺得歌王奖,随后进京参加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获奖曲目汇演,旅途劳累加骤降气温使夏阿林和他的三叔发高烧到将近40度,但一夜过后,叔侄俩带病上台演出,照样个个歌喉嘹亮。
带着厚重的古韵,带着渔家的豪放,从2004年下半年起,带着吕四渔号的夏阿林和6个父辈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民歌盛典》和《全国魅力城市展示》等栏目,获得了《全国南北民歌大赛》金奖、全国渔歌(号子)大赛金奖第一名、“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评比演出金奖等一系列桂冠,并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列为全省93个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绝活”。不断地提升演唱水平,不断地挑战自我,1个月前,他带领着年龄最高75岁,平均年龄达65岁的6个父辈参加了在广州市举行的“全国文化群星奖”复赛。9月下旬,夏家叔侄的身影则又出现在了在南通举办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演出舞台。而一回到家,夏阿林顾不了休息,连忙投入到了启东市文化局组织的《吕四渔歌号子》大赛赛事之中,他要在培养和发现新人中,把吕四渔号和吕四海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把责任转化成使命,夏阿林将自己变为渔民的化身、渔村的大使,无穷的动力源自于他的质朴、他的追求,于是,曾经疾病缠身的他不知疲劳,已经因病退休的他不言休息,还在忘我地投入于他的《吕四渔家号子》,还在以他特有的形象率领着他的6个父辈在舞台展现辛勤的渔民、展现古老的吕四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海文化。 本报记者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