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的“金字招牌”
时间:2007-09-29 A+   A- 举报

一家没挂牌子、没做广告的村头电器修理小店,却吸引了方圆十里的乡邻,连市区 居民都慕名而至。店主袁志斌技术精湛,服务优良,收费低廉,他的店成为当地家电维修的一块“金字招牌”。

9月26日下午,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袁志斌的电器修理店。店面没挂什么招牌,也没贴修理范围之类的标识,最明显的特征是屋檐下有两台旧洗衣机。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却被近海镇利民村村民称作是村里的“金字招牌”店。

走进店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两间不大的屋内,堆放着二十多台型号不一的电视机、各种小家电以及零配件,一张简易的工作台上,袁志斌正在埋头修一台电视机。

谈起怎么干起这个行当时,袁志斌笑着说,是因为兴趣。今年54岁的袁志斌上初中时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器。那时家里也没什么电器,唯一的一台小收音机就给他拆了装,装了拆。袁志斌说,上初中时,他最喜欢物理课,记得一次考试,要求画一张电路图,全班就他一人画对了。

正是出于这份兴趣,工作后,袁志斌利用业余时间开始钻研电器修理。那时,邻居有什么电器坏了,袁志斌都是主动帮忙修。因为他觉得这是难得的实践机会。他还订阅了无线电杂志,空闲时,总要翻翻。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在杂志中寻找答案,或赶几十里路,去汇龙镇向专业修理人员请教。由于勤钻研,爱琢磨,肯学习,他的电器修理技术提高得很快。

从事电器修理20多年,袁志斌娴熟的修理技术已得到周边乡邻的公认,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这些年来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和公道价格。

来店里修电器的,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袁志斌都热情接待,一视同仁。一次,一对夫妇从向阳小闸口赶来修理电视机,袁志斌拆开后盖,换了一个小零件,收了3元钱。这对夫妇连说“太便宜了”。这几年,袁志斌的好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来找他修理的人络绎不绝。因此,袁志斌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开门营业了。一年365天,就连年初一都不打烊。他说:“我这店就是方便老百姓的。”特别是夏天和过年前一个月,袁志斌常常要忙到晚上十一点。这么好的生意收入肯定不错?袁志斌笑而不答。在一旁的朋友沈辉却说:“他呀,修十只电视机都没人家修一只电视机的利润高,有时拆开后不换什么零件,他连人工费都不收。”

随到随修是袁志斌一贯的做法。当着客人的面拆开电器,换什么零件,一清二楚,叫人心里踏实。实事求是,没有水分,袁志斌多年来一直恪守着这样的经营之道。一年中,也有三四只电视机让袁志斌束手无策,或是零部件配不到,或是确实碰到疑难杂症,袁志斌从不胡乱修一气,他会向主人说明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人家往往都会听从,因为在他们心中,连袁师傅都修不好的电器,恐怕就很难有人会修了。

经营之余,袁志斌还是村里热心的义务工。村里哪家电路不通,电灯不亮了;哪家新买了电视机,需要调试,他都义不容辞前去帮忙。94岁的叶德昌老伯伯说:“我有一只小收音机,经常来修,他从没收过我一分钱。”在袁志斌看来,这是举手之劳,不必挂齿,有了一份手艺,能帮人一把就帮一把。

袁志斌的女儿在上海从事6个品牌手机和1个液晶彩电的特约维修,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女儿早就想让父亲出去帮忙,但袁志斌拒绝了,因为乡邻们经常对他说:“你走了,谁来帮这我们修电器啊。”他觉得不能抛下这份责任。     本报记者   范存娟   张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