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孝顺、家庭和睦,让一位福运高照的百岁老人晚年生活洒满霞光,老人说,这就是她的长寿之道。
慈祥的脸庞泛着红光,略有年轮和沧桑留下的斑痕以及淡淡的皱纹。
左手拿一枚缝衣针,右手捻一根细线,不用戴老花镜,就能轻松地穿针引线。
这是踏进东元镇安东村一户平常农家,百岁女主人留给记者的两个印象。
9月16日,是这位名叫沈玉娥的老人百岁寿辰的日子。儿孙满堂,亲朋满座,乐开了怀的老太太,拄着根拐杖,从这一桌走到那一桌,向所有晚辈致谢,口中不断念叨着“是儿女孝顺,我福气好啊”。
百岁高寿,是很多人的梦想,而更让乡邻们羡慕的是,一女三儿对老母亲的那份叫人叹服的孝心。
沈玉娥84岁时,老伴离开人世。从此,沈玉娥开始一个人耕种半亩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而有规律。老人和小儿子叔豪住在一宅,儿孙们三天两头地带着老人喜欢吃的米酒、水果和糕点饮料来看望她,眼不花、耳不聋,连感冒咳嗽都很少有的沈玉娥坚持一个人吃住,不肯在起居吃用上麻烦儿子儿媳。
直到沈玉娥93岁时,一天,她不慎摔了一跤,扭伤了筋络,这是老人几十年来第一次卧床不起。闻讯后,女儿女婿从聚阳镇赶了过来,退休后定居上海的大儿子伯圣和妻子连夜回到老家,在久隆当老师的二儿子仲贤夫妇也马上回到娘亲身边。儿女们轮流守候着母亲,小儿子叔豪则不停地帮她按摩,减轻母亲的痛苦。几十天后,沈玉娥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再不能让母亲独自起居了。尽管好强的老人嚷嚷着还要一个人住,但四姐弟很快达成共识:就从这一年的正月半开始,大家每季一轮服侍母亲。但大哥家在上海,又住6楼,母亲腿脚不便,还听不太懂上海话,于是姐弟们自告奋勇担当起大哥家的服侍任务。
三个月一轮,老人到哪一个子女家都是座上宾。在“轮换”的日子,两个有车的孙子和孙女就帮父母们来接奶奶。大女儿淑贤夫妇如今也已70开外,但母亲的事情从没疏忽过。有几次,他们为接送母亲专门花钱雇了面包车,先要在座位上垫上棉被,好让母亲一路上安稳舒适。老人每天两顿要喝一口老白酒,子女们每一餐都会把上等的米白酒热好了端到娘手里。
老人年纪越大变得越“做客”了,什么事都要跟儿女客套一番,熟知母亲脾气的儿女们常常不用母亲开口就把事做到母亲心坎里去了。知道母亲的饮食规律,儿女们就荤素搭配餐餐新鲜。老人爱干净,儿女们常常把母亲刚换下的衣服就拿去洗了。老人喜欢出门走走,儿女们手头再忙,也要每天陪母亲聊聊天,还要扶着母亲东邻西舍转一圈。这些年来,老人一直是心宽气顺,从没跟儿女们生过气。老人在愉悦中度过每一天,儿女们以拥有一个寿星母亲为豪。
岁月如梭,老人迎来了百岁寿辰。儿女、孙辈们早早地准备开了,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老人的身边。伯圣再次表现出了大哥风范,将寿筵的所有费用承包了下来。烟花鞭炮放起来,亲朋好友聚一堂,共同为老人祝寿,更为这个和谐美满的大家庭祝福。 本报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李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