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青春年华的刘战军,他的人生,就像他手中的面团一样,在经历一番艰辛的抻揉拉扯之后,便成了一摞筋道柔韧、耐人咀嚼的兰州拉面。
在海复镇三角街那个很不起眼的兰州拉面店门口,经常可见一个纤瘦羸弱、尚有几分孩子气的甘肃小伙,一边麻利地招揽着接踵而至的食客,一边挥洒自如地抻面、下面、舀汤、盖浇,转眼间便将一碗碗香气扑鼻的拉面端上。他就是店主刘战军。
2004年底,初中毕业才17岁的刘战军,只身从甘肃渭通县老家来到江苏如皋下园镇,向在那里的一个老乡拜师学艺。和千万个外出打工者一样,当时的刘战军其实也没多大的梦想。相比在老家山区全家只靠耕种四五亩薄地仅3000元左右的年收入,小刘就是想在养活自己之外,多少带点节余回家,也算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一晃过了大半年,下园镇师傅店里日益红火起来的生意,让小刘产生了新的想法:兰州拉面在这里广受欢迎,这意味着做拉面是条不错的谋生之道。悟出了道理的小刘,暗暗给自己的未来定了位:要学会兰州拉面的真功夫。
要说纯正的兰州拉面还挺有讲究,这一整套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很复杂,可小刘硬是一点点掌握住了其中的要领。随着手艺的长进,师傅将小刘的月工资从300元相继涨到了400元、500元。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2006年春节过后,师傅又将小刘从如皋下园带到了启东海复镇开店。此时的刘战军经过一番磨练,已显得成熟多了。人虽瘦小,但机灵、懂事。在师母怀孕期间,小刘里外张罗,为师傅分担了不少心力。
可是,眼看着小刘在发奋长进,师傅反而产生了担忧:500元的月薪已不好意思应对徒弟的辛劳付出。可毕竟是小镇,生意有限。细心的小刘看出了师傅的为难。今年初,他悄然去了南通当地人开的一家拉面店打工。心灵手巧、技术娴熟的小刘颇得老板赏识,可老板就是把他当成了赚钱机器。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半,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活儿,一干就是半年。即使再强壮的身骨也会累得趴下,更何况是瘦弱的小刘!看到徒弟受苦,重情义的师傅于心不忍,决定举家迁移海门,将徒弟唤回续开海复镇的拉面店。
经过一番重新打理,小刘挑了今年8月28日这个吉日,正式开张了自己的拉面店。师傅请来的一个小帮工,仅干了半天就溜了。小刘干脆伙计、老板一肩挑,独自撑开了门面。从店堂打扫到盆碗洗刷,从买菜备料到和面、抻面,从开门迎客到送走最后一个客人,尽管每天依然忙得脚不沾地,但小刘感到无比的充实与欣慰,用他自己的话说:“同样辛苦,但现在我得到了应有的劳动价值”。
有道是“商道精处是真诚”。对此,初出茅庐的小刘已深有体会,那就是凡事替顾客着想。比如,常有大人带着孩子来店,叫起来总是两碗。小刘估摸着孩子那一碗肯定吃不下,剩余岂不浪费?于是他就在一碗中增加孩子吃的一小份,钱则还是按一碗收取。至于客人吃完了一摸口袋竟忘了带钱,或者缺少三五毛的,小刘总是爽快表态:“不急不急,下次再算”。有一次晚上10点多钟,小刘在拉门打烊时来了两个外地客人,想到这小镇不比城市,晚上少有营业的店面,弄不好客人得饿一宿,小刘便重新起火下面,待到客人吃饱离开后,小刘的心里也感到十分充盈。
满足之余更让小刘感动的是,面店周边的邻居们念及他小小年纪来这儿独自创业不容易,都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关照。退休干部沈老是面店的常客,每天进店时总先为小刘整理一番碗盏椅桌,尔后才吃上自己的面。“这孩子礼貌、懂事,帮衬他一把我乐意”。老人总是慈爱地这么说。有天早上小刘的鼓风机坏了,正为开不了火急得团团转,不曾想到,斜对面同做面食生意的樊老师傅,送来了自家的一台鼓风机给他应急。点点滴滴,都让小刘感恩在心。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创业他乡的刘战军已20岁,他选定的拉面人生也有了个良好开端。当问及家乡父母和今后人生,小刘的眼睛有些湿润:“出来三年多来,我只回家过一次。我一定要混出个模样来,不能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至于未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诚信为本走天下”。历经锤炼,稚气未脱的刘战军,伤感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成熟和坚毅。 本报特约记者 杨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