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90多岁的老人,相依相伴走过70年“钻石婚”。 今年“七夕”之日,他们穿上婚纱和礼服,重温了新婚时的浪漫和甜蜜。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从屋里走出来的陈志谦老人,一眼看上去不像是个91岁高龄的寿星。虽然耳朵背听不见记者与他打招呼,但是,从他红润的笑脸上记者分明已经读到,老人思想开明十分愿意接受采访。
陈志谦与老伴徐翠英住在近海镇大圩村。这对由双方父母90多年前指腹为婚的老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70年的婚姻生活。
两位老人都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因为两家相邻,家中耕种的土地又相挨,双方父母就指腹为婚,长大后依照约定,两位老人于1938年喜结良缘。
随着4儿2女的相继出生,家庭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充满了甜蜜。因为陈志谦在家里办过私塾,1949年2月全国解放前夕,他参加工作,在大圩村组建大圩村小学。说起那段经历老人至今记忆清晰:“那时候条件相当艰苦,开始时只有两个班还是借老百姓的民房办学的,后来在荒地上建校舍,从两个班发展到8个班。每个月我的工资是80公斤粗粮。”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但一家人能填饱肚子,6个孩子还都有上学的机会,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年68岁的陈士新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在他记忆中,最值得珍藏的是父亲的敬业、母亲的贤慧以及父母间的相互体谅与支持。大圩村小学离家不到1公里,但是当校长的父亲却吃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六晚上回家,星期天下午又去学校。因为母亲患有眩晕症,晚上常常要发病,每当此时他们兄妹就要深更半夜去学校叫父亲回家。走在乡村小路上,漆黑一片,他们心中很害怕,但是敬业的父亲在母亲病情缓解后又回到学校,直到1979年退休。
教书30年当了30年的小学校长的陈志谦,把教育6个子女的任务全交给了妻子徐翠英。在孩子们的心里,母亲具备了农村妇女所有的优秀品格。为支持父亲的工作,她独自一人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还从不和父亲红脸争吵。在教育子女上更是严格而独到。她常常说,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的原则。小儿子陈士辉说,他初中毕业遇上文革,学校放假,母亲不因为他年纪小又是家中奶末头而娇惯他,要求他养两只猪,晚上切猪食常常切到后半夜。
父母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生活是全家的榜样。4年前,徐翠英跌坏了腿不能行走,80多岁的陈志谦就推着轮椅,让徐翠英出去晒晒太阳,到邻居家串串门。有时还要找来报纸,读报给老伴听。在父母的影响下,6个子女不仅贤良孝顺,各自的家庭幸福美满,兄弟姐妹、姑嫂妯娌间也和睦团结。徐翠英患病时,4个媳妇还争相照看,服侍。老人有便秘,媳妇不嫌脏,为老人通便。如今,大家庭已经有40多个成员,四世同堂的生活充满和谐。
十分凑巧的是,“七夕”是陈志谦老人的生日。今年,正好是陈志谦老人90周岁生日,又是这对老人走过了70年钻石婚姻的纪念之年。子女们想为父母好好地筹划一个钻石婚姻庆典。老夫妇俩便把子女们召集到一起,陈志谦老人说,自己一贯为人正直,清明高洁,想穿上洁白的婚纱和礼服,拍个婚纱照留作纪念。老人的愿望让子女们很是欣喜,4月的一天,顺着老人的心意,小女儿到汇龙镇买来洁白的真丝料子,专门请裁缝为两位老人量身定做了礼服。名流婚纱摄影在得知了这对老人的幸福婚姻后深受感动,主动提出免费为这对老人拍摄婚纱照。为了不影响老人庆祝生日,今年“七夕”的前一天,他们派出了摄影、化装、服装专业人员来到老人的家里,为两位老人提供了全套拍摄服务。
洁白的婚纱手握着手,绽开的皱纹洋溢着幸福。在老人的家里,大幅的婚纱照是记者见过的最美的照片。 本报记者 陈晓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