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育新人他们是一群扎根农村的乡村教师,尽管环境简陋,工作辛苦,但他们用满腔热忱哺育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尽管生活单调,待遇不丰,但他们以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之爱撑起了乡村教育的天空,成为农村孩子们心中最美丽的身影。
“当,当,当……”9月11日,走进近海镇海丰镇村小学,清脆的钟声仿佛把记者带回了遥远的孩提时代。那是多么熟悉的镜头:一口小铜钟高高地挂在竹竿上,校长周钟强拉起了长长的钟绳,一下,两下,三下,略带沉郁的钟声传了开来,旋即,寂静的操场上就传来了孩子们天真的童音……
位于我市东北部的海丰镇村小学是近海镇现存唯一的普通村小。“9.5亩校园,两幢平房,10名教师,153名学生,单轨制一至六年级6个班就是这所小学的教育规模。”今年46岁的周钟强一看就是个能干、认真的中年妇女,介绍起来简洁明了。
2000年,周钟强从近海镇中心校调到海丰镇村小学任校长。当时近海镇共有4所村小,而海丰镇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是全镇最差的。“记得上班第一天看到教室里一地青苔,心里不是滋味。那时校园里的道路都是砖铺的,每逢下雨,砖地松动,裤管上溅满泥浆。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让我后退,既然来了就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先是向上级申请资金,对校园进行改造,同时分析教学质量差的原因,通过抓备课笔记、抓上课质量等措施提高质量。”周校长说,“一年后,教学环境改善了,教师的思想稳定了,教学质量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因为乡村学校教师少,每个教师平均执教六、七门课,每周上课都超过25课时。有一段时间顾燕杰老师一个人执教12门课,繁重的课务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秦松菊今年刚从南阳镇中心小学调来,她说:“中心小学都是两人带一个班,而这里因为老师少,只能是一个人带一个班,而且课时要多得多。因为课务繁重,许多老师每天早上6点半到校,中午批改作业,晚上还要加班备课。因为身在乡村,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起城里老师相对少得多。许多年轻老师就自我加压,自学充电。
“不当平庸教师,不当不作为教师”是他们心中不懈的追求。几年来,他们提出了“消灭不及格”的口号,为实现目标,他们费尽心机。有些差生上课不用心,老师们下了课就给“开小灶”。农村留守孩子多,作业完成率低,为让他们形成做家庭作业的习惯,老师们经常家访,与家长们加强联系。三年级有个学生来自连云港,父母忙于农务没人管他,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曹丹丹老师多次与他谈心,鼓励他重拾信心,好好学习,力争上游,还让他当了劳动委员。如今,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因为教师少,许多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做很多本职以外的工作。海丰镇村小学地处偏僻,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为方便学生中午就餐,年过半百的沈英老师就主动承担起每天为孩子们烧饭的任务,把课程都安排在下午,虽然没有额外的工资,但她无怨无悔。沈燕老师虽然年纪轻轻却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也是六年级的班主任。除了上好课外,哪里的墙需要补,哪张凳子需要修,也都由他揽了下来。沈燕说,他和孩子们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朋友和兄弟关系。孩子们有困难,沈燕总以兄长的身份来关心他们。有位学生因为家境贫困,学习不用心,为此沈燕常常与他谈心。“现在这个学生当兵去了,他还一直把我当哥哥看待,就因为那时我经常照顾他。”沈燕自豪地说。
其实,这些还不到30岁的年轻教师都有很多调动的机会,有很多改行的途径。“如果大家都往城里跑了,那乡村孩子怎么办?农村教育怎么办?”教师们向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报记者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