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宋启舜痴心不改搞发明,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他说,让专利成果造福社会是他最大的心愿。
鼻架老花镜,手持大铁钳,机床哐哐作响。眼前的这位“高龄技工”可不容小觑,年届八旬却痴心发明创造,满头白发却坐拥多项国家专利,这就是带给我们惊喜的老人宋启舜,而车间则是他的房间。
说起何时与发明结缘,宋启舜忙不迭地搬出珍藏的奖章、证书,“我搞这个至少有半个多世纪了。”他自豪地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一年持续干旱,看到大伙抗旱费时费力,宋启舜利用物理学原理巧妙改良了当时的水车,经改良的水车由于出水量多、又省力,深受周围群众好评。60年代,他进入当时的县电影院工作,那时常常要下乡放映,因汽油供应不足,无法发电,电影队一度无法走进乡村。为解决这一难题,他日夜思索,利用当时农村的沼气包通过能量转换发电,成效斐然。由于在科技发明方面的一系列贡献,他曾被省政府授予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
把机器搬进房间,与图纸、模型形影不离这是宋启舜退休生活的全部。查资料,搞设计,忙实验……没有别人退休后的惘然与无所适从,他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全身心地投入发明创造中,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到春运高峰期拥挤不堪的车厢,他灵机一动,何不设计一个旅行床?他买来拉杆,加上可折叠的支架,反复试验,找到适合人体躺或坐的最佳角度,一张小巧轻便、可拉行李、又可坐可躺的旅行床便在他手中诞生了。
专利成果病毒克星杀菌棍,是宋启舜的得意之作。有一回,宋启舜和老伴自制酱板,但由于天气潮湿,酱板不断产生霉菌。怎么办?他想到用紫外灯消毒,果然半个小时后,霉菌全没了。这下,他便联想到现在紫外灯应用虽不少,但长期照射紫外线会灼伤皮肤、眼睛,所以应用的空间受到限制。如果装上防辐射装置,那不是可以广泛运用于公共场所吗?历经半年多的试验,一盏装有特殊装置的紫外灯问世了,他为之取名病毒克星——杀菌棍,并于2005年一举通过申请,成为国家专利局认定的专利成果,还在次年科技部主办的“英才杯”科技成果评比中获金奖。
从1982年退休以来的几十年间,宋启舜童心未泯、奇想连连,创新不断。尽管老伴常嗔怪他:“天天钻在资料堆里,家里搞得像车间,不像个过日子的人。”但他痴迷于发明创造,其乐无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搞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就是喜欢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有好奇心,爱问个为什么,希望钻研出点名堂,造福社会。”
灵感源自生活,创新不怕失败。这些年,宋启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业生产领域。他觉得现在,农药施治十分普遍,但虫口密度不降反升,而益虫也受到农药杀害,不断减少。农药的大量喷洒还破坏了生态平衡,有一天会危及人类。所以应建设绿色田园,他考虑搞一个植保大棚,用窗纱代替薄膜,便于农作物更方便接受雨水的滋润;用木棍固定棚架,使其经久耐用;用机械治虫代替农药施治。机械治虫,也是从粘苍蝇纸引发的奇想,他制作了一批散发特殊香味的“青菜”,定点放置田间,用以诱捕虫类。前不久,他在少直镇物色了一块试验田,准备建设他的“绿色家园”。
宋启舜说:“这项发明目前还有待完善,我要多花点时间在上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让它早点成熟。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作点贡献,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本报记者 朱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