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校长的“三好”理念
时间:2007-09-06 A+   A- 举报

邱洪章,惠萍镇大同村中心小学校长。1991年8月,18岁的他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乡小学任语文老师。转瞬16年,执着地坚守三尺讲台的他依然手执教鞭,诲人不倦。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在我们那个年代,上师范是头选。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我被分配到家乡的小学当语文老师,和那些从小立志当老师的人不同,我似乎有些‘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讲台。”眼前的邱洪章夹着一个公文包,谈吐平实,他刚从惠萍镇的学校赶来,额前还渗着汗水,“那时候,我才18岁,而我带的四年级,班上年龄最大的孩子就有14岁,我就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开始我的教学工作的。”

成为一名老师,邱洪章看似“无心”,可他却“有心”要干下去。那一年,邱洪章带的五年级班里有个叫胡娟娟的学生,性格开朗,但因本身学习基础差而产生了厌学情绪,邱洪章和当时的数学老师一同为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可她却放弃了。到六年级开学缴学费的时候,娟娟来了,她说:“妈妈讲没钱供我上学,我不上学了”。为此,邱洪章两次上门家访,在了解到胡家经济确实困难后,邱洪章便向学校反映,要求为胡娟娟提供困难补助。学校二话没说,免除了胡娟娟的学杂费用,并与娟娟的母亲沟通,让娟娟重返课堂,此后,安下心来的娟娟学习比以前用心多了。

“虽然娟娟最终还是未能通过小学毕业考试,可她也是个好学生。”邱洪章说,“三好学生的评判标准‘德、智、体’中‘德育’所以排第一,就是因为其是最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成绩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用功学习,劳动勤奋,成绩即便不优异的学生,也是好学生!”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1994、1995年,教师的月工资还不高,和邱洪章一起从中师毕业出去的同学们很多都辞职下海了。而邱洪章却固守岗位,他说,“我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我是一名老师,不愿意放弃教学”……到如今,坚守三尺讲台的他已走过了16个年头,即使现在身为校长,他还是坚持带一个班的数学,不离开他真心热爱的孩子们。“当时,确是无心从事这门职业,而现在,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高兴,称不上桃李满天下吧,但许多我教过的学生即便走上了领导岗位还亲热地称呼我邱老师,我觉得满足。”

当老师无论水平如何,有一点不可以缺少,那就是责任心。“家长把孩子托付给老师,我们要把孩子好好地交还到家长手中”,邱洪章说。而这份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校长的他仍然习惯在放学的时候,巡视一遍校园,看看孩子们是不是都离开了,是不是都已安全回家了。有时在交通繁忙的时候,邱洪章还亲自上阵,指挥起校门外的路面交通。

邱洪章不仅是一名老师,他还是一位11岁儿子的父亲。邱洪章说,“我并不是个严格的父亲,我只要求他做自己该做的,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并在家务繁重的时候主动帮忙。我告诉他,我对父母怎么做,你将来也要对我们怎么做。”他就是这么一位以身作则的“好老师”。

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

2006年,邱洪章担任学校校长。“我现在每天四五点光景就醒了,脑子里盘算一下今天有什么事务要做;6点30分左右,我一般已经坐在办公室里安排日程表了;晚上,我一个人会静下来想一想今天做了什么,备课、准备材料也一般放在晚上”。

作为一名校长,谈起对这份工作的希冀,邱洪章显得有些忧虑:我们学校今年约有330多个学生,其中近200个属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就更让老师们操心了。我们班上就有这么一个姓何的孩子,她的母亲在日本劳务,父亲在北京打工,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都外出赚钱,家庭经济条件转好,而老一辈们又习惯放纵、溺爱孩子,与孩子交流较少,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学校也时常组织主题班会、六一庆祝会、艺术节等让他们陶冶性情,成熟心智。

邱洪章是一位老师、一位校长、一位父亲,但在他的故事中,似乎并没有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果”的教育理念。在采访中,他似乎也总回忆不起他是如何帮助了学生,帮助了多少学生,他就这么默默地、传统地、平凡地尊重着自己的这份工作,他笑着说,“没有学生,哪来老师,没有好学生,哪来好老师,没有好学生、好老师,哪里来的好校长”。   本报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