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打工 谨慎挣“洋”钱
时间:2007-08-14 A+   A- 举报

随着我市外经业务领域的拓展,出国劳务市场日渐活跃,而劳务纠纷也随之增加。市有关部门为此提醒——出国打工  谨慎挣“洋”钱

日前,50多名启东、海门等地的劳务人员一脸愁容地来到市外经贸局,要求协调与启东某劳务公司的劳务纠纷。原来该公司在启东、海门和如皋等地招收了207名建筑工人,收取了150多万元的费用,承诺一年内安排赴阿联酋做工。期限将至,可公司却宣称项目无望。这批工人一下子蒙了。经过多方协调,除部分劳工转赴巴林外,其余只能等待退款。

“随着我市出国劳务业务的拓展,劳务纠纷案件数量在不断增加。上半年,有关部门就已接待出国劳务人员来访9批次。”市外经贸局透露。

出国劳务市场活跃

近年来,我市出国劳务业务量逐年攀升。从市外经公司的统计数据来看,去年该公司外派劳务人员共860名,今年1~6月份,公司已外派劳务人员758名。据市外经协会会长李永兴介绍,由于国外对技术类劳务人员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并对中国劳务人员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国劳务人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成了“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近三年来外派劳务人员共4028名。

国际市场对劳务人员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市出国劳务中介市场的繁荣。近年来,许多劳务中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区。“有一部电话,有两个人打理,接一个单子,就可以招人了。”一位从事劳务中介的业主说。而据了解,目前我市只有市外经公司和市建筑安装公司两家有对外劳务直接签约权。其余的只是从事劳务中介业务。

专项整治清理门户

正由于起点不高,劳务中介市场运作并不规范。据市外经贸局外经科科长黄裕兵介绍,目前,出国劳务市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劳务中介公司超范围经营现象较多,私自从事外派劳务活动,欺诈劳务人员。二是一些中介公司收费不规范,而且收费内容不公示,一旦人员出不去,费用又不及时退还。三是劳务中介公司未经外经贸部门和工商部门的审核,在媒体刊登虚假广告,致使劳务人员受骗上当。

为切实维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我市境外劳务市场秩序,今年4月,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规范对外劳务市场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挂帅,市外经贸、劳动、公安、工商及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领导小组随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重点规范劳务中介机构的经营范围、涉外劳务收费行为和外派劳务广告发布,并取消了个别违规劳务中介公司的经营资格。
维权意识亟需增强

为有效避免出国劳务纠纷,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权益,相关人士提醒:首先,出国劳务人员应选择信誉好、规范经营的公司,确保出国打工的安全性。其次不要同不能提供经营权公司委托书的单位签订《外派劳务合同》。第三,在合同中,必须标明以下内容:工作地点、职业工种、劳务条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交通、生活条件、违约责任、合同变更及解除劳动合同等条款。此外,交纳的各种费用应索取收据并保存好。

“只要出国劳务人员提高维权意识,加强防范,违规经营的中介机构就无机可乘了。”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