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一年间
时间:2007-08-13 A+   A- 举报

一年前,折桂中学物理教师宋振岐到圩角中学支教,面对城乡学生的种种差异,他努力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思想教育,与圩中的学生、同事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一年的支教生涯虽然结束了,但暑假前圩角中学的学生、老师们与他依依惜别的场景常浮现在宋振岐的眼前。一年间有过顶风冒雨的辛苦、有教学相长的快乐,一切是那样的难忘。

去年9月,46岁的宋振岐主动报名到农村支教。一向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他特地买了辆电动车,从此从市区到圩角的乡间小道上多了一个匆匆前行的身影。

“一个支教老师,应履行模范作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他这样想。初到圩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学生素质的差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需改变,他一头钻进圩中图书馆,抓紧时间阅读物理教材和教辅书,多次与学生谈心,听同事的课。这样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从身边的物理现象讲起,讲深讲透知识点,运用探究式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三(1)班的一位学生原先物理成绩较差,但动手能力不错,对电学尤其感兴趣,宋振岐经常跟他谈心、为他点拨。这位学生转变了,学习变主动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经常来请教问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为帮助支教学校的年轻老师一起进步,宋振岐给合自身的特长搞示范,经常开设公开课,受到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好评。圩角中学年轻教师崔向东拜他为师,宋振岐乐于接受了任务,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好学,一个乐教。一年中,两人形影不离,天天互相探讨教学心得,崔向东感慨地说:“宋老师业务精,作风实,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不少。”

教书之际,宋振岐不忘育人,因为他觉得初中阶段是学生奠定行为规范的最佳时期。有一次,一位学生上学带着一把刀,在课间拿着玩耍。宋振岐发现后,及时找他谈话,耐心地说服教育;还在课堂上穿插讲些做人的道理,通过浅显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讲解,引导学生求真向善。“一个支教的任课教师,在校时间只有短短10个月,但他循循善诱,宽严适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变学生不良习惯,确实难能可贵。”一位同事这样由衷地称赞他。

今年年初新学期刚开学,由于人员变动,折桂中学物理教师紧张,校领导准备召他回去上课,但他还是丢不下圩中的100多位学生。于是,他担起了两个学校5个毕业班的授课任务,每周课务量达到35节,任务非常艰巨,但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每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寒风烈日,他奔跑于两所学校之间,早上班、晚下班,课间不休息,晚上还要精心备第二天的课,就像一台电脑不停地高速运行。由于压力较重,宋振岐常感到体力不支,饭也吃不下,在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葡萄糖含量偏高,还出现了严重失眠。每到了下午的三、四节课,宋振岐经常头晕目眩,常常手扶讲台休息片刻,才能硬撑着上完每节课。有朋友心疼地劝他:“你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何苦怎么玩命?”他朴实地笑笑:“教书是良心活,我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学生多学点。”

忙碌的工作之余,宋振岐还围绕农村教育的特点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写了《钉耙中的物理》、《一道题的解法和启示》、《谈谈转变后进生的工作》、《备课与创新》等论文,为乡中教学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一年的下乡支教经历,让他对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提出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特别多,他们缺少父母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家、校、社会如何合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尤为重要。另外,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问题学生增多,如何引导问题学生完成学业、踏上正途值得各方关注和努力。           本报记者  朱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