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一份知遇之恩,宁夏人陈杰千里迢迢来到启东工作。克服了地域差异带来的生活不适应,他工作勤奋努力,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每逢寒暑假,是陈杰一家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两个假期是他们一家一年中团聚时间最长的日子。
陈杰是宁夏人,自2004年加盟南通特科流体控制有限公司工作后,和妻儿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还好陈杰的妻子是老师,放寒暑假了,就带着儿子来启看望他。
那么,已有家室的陈杰为何千里迢迢到启东来工作呢?1996年,陈杰毕业于宁夏工学院工业电器自动化专业。后在宁夏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跑销售。在该公司的南京销售部,他认识了启东人张辉。当时张辉是销售主管,陈杰是他的“徒弟”。从生活、工作、业务各方面,张辉给了陈杰很大的帮助,使陈杰很快成了销售骨干。
2001年,张辉跳槽到别的公司工作。虽不在一家公司,但结下情谊的陈杰和张辉还常有联系。2004年,张辉在启创办南通特科流体控制有限公司,急需人才,邀请陈杰加盟公司。张辉的知遇之恩让陈杰告别妻儿来到了启东工作。
在启工作三年,陈杰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气候,不过,这并没有削弱陈杰的工作热情,他的勤奋、敬业在公司里有口皆碑。在公司,陈杰主要负责产品的技术选型、内部协调工作。外部销售人员把客户提供的技术参数反馈给陈杰,陈杰根据这些参数,算出客户所需产品的技术参数,制作成标书。销售人员拿标书去参加招投标。招投标成功,再由陈杰安排辅件采购、协调生产,一直忙到包装箱的设计、产品出厂。陈杰说:“技术选型工作专业性比较强,入门比较难。”陈杰1996年就开始接触这项工作,他通过自学,看专业书,向人请教,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成了公司里技术选型的“一把手”。
今年年初,在设计某个客户的标书时,由于时间紧,陈杰连轴转工作3天,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80多个阀门,每个阀门26个参数,一共2000多个参数,70%由计算机软件计算,但30%还得由手工计算。那两天,陈杰看的是数字,写的是数字,想的是数字,口里说的也是数字,搞得头昏脑涨,但却不能出半点差错。陈杰说:“有时工作枯燥得恨不得砸桌子。”眼睛熬红了,嘴唇起泡了,最终销售人员投标成功。这时,陈杰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不过,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由于做的是售前服务工作,有时招投标失败,那么意味着陈杰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陈杰说,他们产品的中标率为60%左右。不过,对于制作每一份标书,陈杰都是尽心尽力。有时,为了标书制作得更精确,陈杰还经常到现场了解情况。今年四五月份,为了武汉武钢30多台电动调节阀的技术确认工作,他就到武汉连跑了三次。
陈杰的工作很忙,加班加点是常事,但他总抽出时间进行“传、帮、带”。 每个月,他都要给销售人员及年轻的技术人员上培训课,把自己的经验制作成资料,毫无保留地传授。销售人员与客户谈的时候注意什么?应该向客户索要哪些参数?出现故障后怎么处理?陈杰娓娓道来。在具体操作中,为了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少走弯路,尽快熟悉并掌握岗位操作技术,他耐心提示,反复示范。陈杰说:“自己技术再好,即使浑身是劲也不可能包揽全部。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了技术,公司才会发展得更好。”
陈杰是企业的党支部书记。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他和公司领导一起协商,让员工与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并监督合同的执行,使员工的待遇在人才市场中趋于合理,让劳资关系保持协调。正是党支部的这种核心作用,吸引了年轻人向党组织靠拢,已有3名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陈杰的付出有目共睹,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今年,他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我的事业在启东。”对于未来,陈杰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