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鱼水情
时间:2007-08-06 A+   A- 举报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里,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侦察参谋,屡建功勋。可在他心目中,群众是最可爱的人,鱼水情是他不竭的力量源泉。

他是一名身经百战的侦察兵,9次荣立战功。一枚枚革命勋章见证了他走过的血与火的岁月。倾听他的故事,是那样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8月1日,在市军休所,记者采访了军队离休干部陈英。

伟岸的身材、挺直的腰板,满头白发的陈英仍可见当年的英姿。虽已80高龄,但半个世纪前的风雨历程还是刻骨铭心、历历在目。陈英是贫苦农民的儿子,1928年出生在当时的民主建新村。父母早逝,十二、三岁的他被迫到地主家里做长工,累死累活还不能吃饱肚子。为了反抗压迫,寻找翻身求解放的道路,1944年4月,年仅16岁的陈英毅然当兵加入启西区游击队。

老人娓娓的讲述把记者带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在部队里,陈英凭着一股机灵劲当上了侦察兵,他和战友们经常乔装打扮,打入敌战区刺探情报,为部队作战提供可靠的依据。渡江战役是他难忘的一役,1949年4月21日,战役前夕,刚20出头的他和战友们乘坐木帆船作为先遣部队渡江。他记得,当晚,月黑风清,敌人火力密集,不时有炮火落下。船到江心,炮火就烧毁了船桅,眼看船在江中打转,大伙急中生智,用手当桨。众人划桨船前行,他们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顺利渡江,开往常州方向。随后他和战友们一路打探敌情,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激情岁月,不老的回忆。陈英先后参加过准海、渡江、福厦、上海等大小战役数十次,屡建功勋。可他对自己的光辉历程不愿讲太多。他说:“保家卫国是军人应尽的职责。当兵这么多年,我两次死里逃生,都是老乡和同志救了我。我永远感激这些最可亲的人。”

第一次死里逃生在1944年冬。在当时的万安乡永安镇戴文彩小店附近,陈英所在的游击队与敌军短兵相接,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突然间,只觉得左腿上一热,陈英中弹了。战友掩护他撤退,可日本鬼子紧追不舍,情急之下,陈英躲进了一家民宅。机智的女主人听明来意后,二话没说,连忙扶他在床上躺下,给他盖上严严实实的被子,还拧了两条湿毛巾敷在他头上。这时,敌人已追进屋来,面对气势汹汹的逼问,陈英听得真切,心提到了嗓子眼,只听女主人沉着应对:“我家男人生病了。”敌人信以为真,陈英得以脱险。当夜,陈英被悄悄转移到高家镇附近一韩姓老百姓家中养伤,整整一个月时间,老乡一家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他,端茶送药,细心呵护,直至他伤愈返回部队。

1952年,时任侦察排长的陈英随部队南征,参加东南地区剿匪战争。在福建永安县,与当地大土匪王仁峰部队在小龙峰发生战斗,陈英右大腿穿了个大窟窿,被穿破的大动脉血流如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次又是同志和老乡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排长,负伤了!”班长高汉等人冲上去,掩护他撤离。密集的火网、纷飞的弹雨中,几个战友把他放上担架,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奔,不顾被锋利的石头割伤。到达山脚下,拦下一辆运输车请求帮助。老乡得知一位解放军受伤了,主动卸下货物,加足马力,将他送到医院,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事后,他才知道,为掩护他,4名战友负伤,4名战友永远倒在了小龙峰。

讲着讲着,泪水不觉已盈满他的眼眶。“血与火的考验让我体会到,军队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群众放在心里,为群众解疾苦、解忧难。”陈英激动地说。

正是基于对军民情那份刻骨的感悟,陈英从未离开过军队,1969年陈英响应部队号召带薪回乡。1982年离休后,他在市军休所担任管委会主任多年。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本色,继续为老同志们服务,为周围群众排忧解难。在军休所组织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他总是带头慷慨解囊,扶助弱势群体。

上世纪70年代,陈英把唯一的儿子送到部队参军,如今儿子已是海军某部副师职大校。在别人眼中是个大官,陈英还是经常谆谆教诲他:“官无大小,无论何时也不能脱离群众。”因为他觉得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同样不能遗忘。只有传承优良传统,永远与群众心连心,热情为群众办实事,我们的党向心力才能不断增加,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本报记者   朱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