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劳模杨菊兰对土地有份特殊的感情:视土地为根,用耕耘回报。年已花甲的她至今还在田间操劳。
7月16日,梅雨期难得的晴天。一大早,惠丰镇三星村60岁的杨菊兰就赶往桑田里拔草。沿路看着自己田里吐着红穗的玉米,翠绿的黄豆、扁豆苗,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她的心里格外地高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杨菊兰觉得这每一寸田似乎都融入了她的血液,一下地就有种踏实感。
杨菊兰从小在贫苦中长大,与惠丰三星村的姚惠康结婚时,两人的“家当”就是两间五架头房子和一张祖上留下的“集仓”。面对贫穷,杨菊兰并不觉得恐慌与悲哀,她对在窑厂做小工的丈夫说:“我们有勤劳的双手,不怕吃不到饭。”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菊兰家分到了5亩地,当时响应号召全部种了棉花。丈夫那时在村里搞植保,她独自一人起早贪黑,在棉地里劳作,经常是村里最早下田最晚回家的一个。天道酬勤,杨菊兰那些年的棉花产量往往在村里是第一名。1993年时,杨菊兰又把村里抛荒的50亩地给包了下来,60多亩地全部种上水稻,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田大户。1994年,夫妻俩就挣到了4万元,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
“那连片的水稻真是好看啊。”播种时那齐整的绿,收割时那满目的金,杨菊兰说她在稻田劳作时好像一直有一首轻快的歌在心田欢唱,所以她并不觉得十分累。
杨菊兰由此成了镇里的种田示范户,她下田培管,近旁的村民都跟在后面学,杨菊兰挺乐意当这个“带头人”,毫无保留地将种田的心得讲给村民听。她还把16亩稻田匀给了经常来指导的几个乡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边实践一边探讨培管技术,那时的水稻亩收入有千余元。后来,杨菊兰被评为启东“双学双比”女标兵、南通市劳模,1996年又被评为省劳模。
时光如梭,长年的田间劳作使杨菊兰积劳成疾。上了年纪的杨菊兰于是将承包的田地归还村里,专门操持自己原先那5亩地。前些年,她种了3亩半的桑树,养了5板蚕,小有收益。北宅的黄育成是个纯农业户,他来请教时,杨菊兰就借给他200元钱,让他买桑树苗养蚕。去年,蚕茧收购价每公斤达到30元,黄育成养6板蚕收入5000元,他高兴地逢人便说:“学学杨菊兰,勤劳就有收获。”
虽然不再是“大户”了,可杨菊兰依然是村民们心中的能人,经常会有村民来问田间培管的注意事项,她都乐意传授经验。前些天,夫妻俩到海复复南村走亲戚,看到一块棉田里棉花蕾铃脱落,他们赶紧提醒户主这是盲椿象虫害,要及时打药水。
生活早已有了保障,儿子儿媳都劝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杨菊兰不要再下地干活了,可杨菊兰说她离不开这田地。别人能坐半天打打长牌聊聊天,她坐久了就腿肿,非得到田里去活动一下不可。去年,她还把家里那荒废的蟹塘种上了旱稻,收了25公斤的糯米。今年五一过后,杨菊兰家新购置了谷物剥皮机和面粉加工机,平日里经常有些零星加工业务。
大前天,小媳妇去上海,杨菊兰从田里挑出新鲜的蔬菜,满满装了一麻袋,“自家的菜新鲜又干净。”杨菊兰的言语中透着几分自豪。看到村里一些年轻人不下田,宁愿让田地抛荒,或给外地人种,杨菊兰总是不能理解。在她心中,土地就是根,踏踏实实地种田就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