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头“土专家”
时间:2007-07-12 A+   A- 举报

胡陈光,东海镇农业服务中心办事员。今年50岁的他以农民致富为宗旨,以农民需要为责任,以农民满意为目标,被老百姓誉为扎根田头的“土专家”。

日前,东海镇德字村23组的曹永安找到了胡陈光,自己田头的棉苗出现枯萎症状,找不到原因的他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情急之下想到了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胡陈光。胡陈光到曹永安田头一“把脉”,“病因”找到了。由于曹永安给棉苗施了浓度过高的激素药才导致棉苗枯萎。胡陈光安慰他说:“随着棉苗生长,棉苗的枯萎病情会逐渐缓解。”准备把棉苗拔掉的曹永安听了安下心。如今,曹永安的棉田里棉苗长势良好。

到村头、踏田头、转宅头。1976年参加工作的胡陈光,在30多年的农技工作中跑遍了东海镇的每一块良田洼地。

“农技员就是要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并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使农民不断增收。”在胡陈光的心里,让农民通过改良种植品种、改进耕作方式达到高产增收就是他工作的目标。

东海镇有耕地42000亩,其中棉田有25000亩。如何提高棉农的收益成了胡陈光一直探索的问题。2003年,通过与农业主管部门联系,东海镇农技部门引进了杂交抗虫棉。胡陈光首先在东海镇村进行了示范、试验。那一阵,胡陈光到田头跑得更勤了,观察、记录气候、土壤、农民的耕作水平对新品种的适应性,常常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汗。试验取得成功,这一年,江苏省农科院杂交抗虫棉推广现场会在东海镇召开。棉农种了杂交抗虫棉后,亩产籽棉由200公斤增产到400公斤,植棉效益大大提高。棉农的收入增加了,胡陈光也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

这几年,东海镇拓宽农业产业化道路,引进了许多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胡陈光功不可没。

以农民的需要为己任,胡陈光经常深入种植户家中,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掌握他们的动态,然后在网上查阅信息,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走村串户、深入田头、举办培训班,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2005年,胡陈光在走访中发现,部分田块的棉花生长中后期植株出现死亡现象。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胡陈光得出结论,由于棉农长期单一使用化学肥料,土壤板结严重,棉花缺少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而造成的。问题找到后,对策也就有了。胡陈光动员棉农们使用有机肥料,通过给棉花补施钾肥等其他微量元素,改善棉花生长状况,减少损失。为了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种养技术,把问题解决在前,胡陈光经常到各村上培训课。正因为了解了农民的需要,所以今年3月,胡陈光到各村进行技术培训时,会场上鸦雀无声,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几个村的村干部感慨地说:“开别的会,下面总是叽叽喳喳。你们想到农民的心坎上了。”

胡陈光总认为,自己有没有做好工作,农民的满意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东海镇成字村2组有1个种植大棚蔬菜的示范户,但是周边群众却没有带动起来。胡陈光到村里了解情况,原来许多农户也想跟上,但是一怕没技术种不好,二怕销售有风险,三是缺少资金。胡陈光到村里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并向农户们承诺,技术可以培训,销售上和出口加工企业挂钩,资金上政府贴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现在,村里有6个农户种了40只大棚,种植的高效、特种蔬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亩产效益万元以上。种植户们满意了,高兴了,都说:“要谢谢胡陈光。”

现在,胡陈光和他的伙伴们正进行平田堤水虾蟹混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生态养殖。东海镇有扣蟹养殖面积4000亩。胡陈光说:“这项技术的推广,将为养殖户们每亩增加收入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