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金婚老人不服老,年逾古稀开始栽培苗木,如今苗圃规模不断扩大。有事干、有成果就是他们眼中的幸福含义。
记者慕名来到久隆镇大生村李志飞家的苗圃,上万株苗木一片葱茏,那紫红的石楠,青翠的冬青,斑斓的花叶蔓……难以想像这是一对古稀老人的杰作。
“老李,有客人来了。”邻居一声呼喊,一对老夫妻从大棚里探出身来。只见他俩古铜色的脸膛,戴着破了沿的草帽,裤管高挽,脚蹬半旧的解放鞋,俨然是乡下老农的形象,难以想像李志飞是位站了40多年讲台的退休教师。
李志飞和老伴陆启贤是同龄人,今年加起来的年龄之和是150岁。说起两人与苗木结缘,还有一段故事呢。2005年是两位老人的金婚之年,子女们提出搞一次隆重的家宴,拍个金婚纪念照。但李志飞觉得这些不是最有意义的。正巧,那天,李志飞夫妇从汇龙镇回家,路过336省道时,见到许多工人正在卸树苗,搞道路绿化。李志飞不由得心中一动,植树造林,能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百益而无一害。如果我们也搞苗木栽培,为社会造福,这不是很好的纪念方式吗?老两口兴奋地议了一路。
可这计划一透露,却遭来了子女们的反对。他们说:老爸老妈啊,你们都是73岁的人,还有多大精力?吃穿不愁,到底图个啥?李志飞却信心坚定:生命在于运动,当今时代,老有所为的老人多着呢,我们要把73岁当作37岁。
壮志在胸。站了40余年讲台的李志飞虽然对苗木种植一窍不通,但他有股钻劲,骑上一辆旧摩托到处奔波。跑书店购买苗木栽培书籍,去邮局订阅杂志,走访本地的果木行家,拜师取经。正如林洋生态园的一位园艺师所说:“老李的认真劲令人感动,像个小学生一样打破沙锅问到底,门槛都快被他踏破了。”正是这股不服老的劲头,他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苗木栽培的相关技术要领,并于当年10月引进了第一批苗木。
万事开头难,老两口互相鼓劲,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小树苗。老两口总是日出下地,日落而归。水肥适量供足,田间精耕细作,冬季暖棚保护,夏季阳网加盖,从而使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为了解决栽培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李志飞总利用晚上时间钻研专业书籍,平时晚上只睡5、6个小时。特别是较名贵的红叶石楠扦插时,他俩朝去看,晚去看,甚至一手端着饭碗也要到大棚里看一看。熟悉他们的人都说,这老两口是对闲不住的“黄金搭档”。
绿意盎然的苗圃里,你挑水来我浇园,成了当地农村的一道风景。他俩相敬如宾、互相体谅,体味着平凡的幸福和收获的喜悦。凡是田间浇水、喷药等重体力活,李志飞都一肩扛下,他手把手教会老伴搞扦插、移栽等技术活。老伴有胆囊炎等病,李志飞总是按时提醒她吃药。每逢老李外出采树籽,老伴总早早给他备好可口的饭菜。回来得晚些,老伴总急得到村口去等。
如今,苗圃的面积不断扩大,自2005年栽下第一株苗木至今两年多时间,苗木基地面积从半亩发展到如今的3亩多, 拥有苗木1万多株,计划今年9月份出圃,经济效益可观。
“放着汇龙镇的套间不住,攒着退休金不花,有人说我们是吃勿来用勿来,但我认为干自己想干的事,而且干出了名堂,于家于国都有利,这就是幸福。”李志飞说。这几年劳动下来,李志飞身体硬朗了,连以前的高血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都没有了。
每天举目眺望,一大片绿油油的苗木正在茁壮成长,李志飞夫妇心里乐滋滋的,人也似乎年轻了许多。老李夫妇还有个五年计划,那就是再干5年,干到80岁,计划苗圃基地扩大到5亩,出圃苗木达5万株,带动周边种植农户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