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沈邦凡热心环保事业,研发的产品磨料剥绒机获国家专利。2000年以来,他一直热衷于研究城市垃圾实现机械分类处理项目,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为环保事业做一点事。
近日,家住幸福一村的沈邦凡很忙,自他的城市垃圾实现机械分类处理项目被市科技局立项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合作单位。由于这一项目凝聚了7年心血,他显得格外慎重,他说:“我想为环境保护作出一点贡献。”
今年75岁的沈邦凡原是汇龙棉厂职工,1990年退休后,他被聘请到新疆轧花厂工作。在那里,他目睹了浓硫酸脱绒的危害。浓硫酸脱绒不但成本高,物质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他利用原来工作时所积累的机械知识,结合工作实践,研制出了磨料剥绒机,被列入当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星火计划之一,得到了新产品成果奖,还一举获得了国家专利。这种机械投入使用后,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沈邦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在对磨料剥绒机改进的基础上,于1996年又研制出了双层气流式棉种脱绒机,效率比原来提高了1倍。这种机械远销全国各地,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2000年,沈邦凡从新疆回到了家乡启东,更成了一位热心环保的志愿者。沈邦凡发现周围环境白色污染严重,进而发现城市生活垃圾已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他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城市生活垃圾机械分类的处理方式。
设想是美好的,实践的路却是艰辛的。沈邦凡不顾年岁已高,经常跟着垃圾车到垃圾填埋场,分析垃圾的成分、类型,也不顾垃圾的脏臭,提取部分垃圾,通过称重,分析各种垃圾的比例。平时,他成了长江路环卫所的常客,了解日处理垃圾数量等情况。听说上海浦东有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他风尘仆仆赶到那儿看个究竟。经过走访、观察、体会,沈邦凡逐渐形成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框架:通过垃圾分类处理,达到再生利用的目的,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使城市垃圾日产日清。沈邦凡根据设想画了机械图纸,一笔一划,他都仔细认真。
7年多来,沈邦凡对图纸修改了多少遍他已记不清,每天,他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研究。由于家里不方便,他把“设计室”搬到了儿子经营的饭店,单独辟出一个房间。有时自己弄不通的,他就请教专家。一遍又一遍,从草图到蓝图,再到如今的基本定稿,沈邦凡所花的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家人也曾劝他:“不愁吃不愁穿的,年纪都这么大了,何苦折腾呢。”沈邦凡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环保事业不是个人的事,不是靠几个环保人员就能做好的。要全民发动,大家都来为环保出一份力,让我们的家园更和谐。”这就是一位古稀老人热衷环保事业的心。 本报记者 范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