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在读大学,小女儿患上了白血病,单身母亲魏晓琼已不堪重负。她的坚韧令人动容,社会各界对她一家的关爱,使她满怀感恩,坚定了永不放弃的信念。
天刚蒙蒙亮,家住城河新村的四川外来妹魏晓琼便起了床,她要到南京为女儿买药。坐在开往南京的班车上,魏晓琼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外出买药。虽然前路茫茫,但她信念坚定如初。
魏晓琼是个单身母亲。10多年前,她带着两个女儿从四川阆中改嫁来到启东,由于种种变故,后来她又与丈夫分手。靠着做点小生意她独自养育两个孩子,生活虽然艰辛,但两个孩子都聪明懂事,大女儿前年已考上大学,现在徐州工程学院读大三,一切本来充满希望。
灾难仿佛在一夜之间降临。 2005年5月,正在汇龙中学读高二的小女儿海英患上了皮肤病,痛痒难耐, 魏晓琼带她跑遍了全市大大小小的医院,仍未见好转。2006年初,海英眼看就要高考,但病情仍在加剧。情急之下乱投医, 魏晓琼经人介绍找到一路边摊点,为海英买了专治皮肤病的“特效中药”。未料,海英服用3个月后,竟出现了头昏和严重贫血,经市人民医院会诊,结果竟是因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白血病。看到诊断书的那一刻,魏晓琼感到头晕目眩,双腿发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是倾家荡产也一定要救她。”她擦干眼泪回到家,轻描淡写地告诉女儿:“医生说没什么大病,不过要休养一段时间。”这一瞒就是大半年。
纵有千般的痛,魏晓琼总是笑着给女儿打气,她一个人扛起苦难,用柔弱的肩膀为女儿撑起一片蓝天。为了给女儿治病,她把不多的几件首饰都变卖了,唯一的房产抵押给银行。为多赚点钱, 她起早摸黑打理生意,常常在一条街上最晚打烊,除了经营厨房用具还出租活动脚手架,经常在建筑工地上奔波。
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造血功能低下,稍稍一碰就可能是口、鼻大出血,原本白白胖胖的小姑娘成了医院的“常客”,人消瘦得可怕。更可怕的是巨额的医药费, 由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非常昂贵,她每月的药费高达8000多元,一年中已多次在启东、南通、上海等地医院辗转,住院一次往往就是2万多元。短短一年时间里,她总共花去医药费20多万元。 妈妈的苦处女儿最了解。大女儿有次打电话来,吞吞吐吐中,她含泪说:“妈妈,妹妹病了。我想退学,出去打工帮你。”一向坚强的她泪如雨下, 但她严厉地说:“妹妹的事不要你操心,你一定要把书读完。”
“老乡,我们来帮你。”今年春节前,已山穷水尽的魏晓琼才第一次跟四川老乡、市公安局经侦大队赵蓉提起海英的病情。赵蓉连忙从刚发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帮助她渡过难关。随即,5月1日,一个特殊的四川老乡会假座市发改委会议室举行,当天,市妇联、文明办的同志也来了。这次老乡会的议题只有一个:为海英献爱心。相识的、不相识的老乡都来了,有不少是从建筑工地上赶来的,连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尽管都不宽裕,但他们都慷慨解囊,几个小时就凑到1.4万多元。
人间自有真情在。 6月初的一天,外面大雨如注,魏晓琼家来了几位陌生的客人,原来是市委书记沈振新得悉了海英的病情,特地委托工作人员来到魏晓琼家,以个人名义送上1000元慰问金和花篮,并嘱咐海英要好好养病。市委书记牵挂着一个患病女孩,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动。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的民警也慷慨解囊,捐款2000多元。还隔三差五来到海英的床前探望这不幸的小姑娘,并鼓励她做生活的强者。一个恢复得不错的病友几次打来电话为她提供了有疗效的中药方,还有一些好心人悄悄赶到魏晓琼家,送上钱物等,连姓名都没留下。华伦阁酒店也为海英组织了捐款。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希望海英早日康复。
一份痛苦大家来分担就会减轻,有小家的幸福才有大家庭的和谐。魏晓琼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女儿生病的日子里,我感受到太多太多的温暖,也坚定了我永不放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