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新启东人
时间:2007-06-18 A+   A- 举报

他们是金鱼草公司一对普通的外来工夫妇。夫妻比翼双飞,在启东播撒希望,收获成功。他们对这座城市、这个企业充满感情。

刚回了趟老家徐州雎宁,杨娜眼前常浮现着离别时的情景:孩子可怜巴巴地央求:“妈妈,我快忘了你长啥样了。别走,多陪陪我。”“孩子,妈妈要回去工作,你要听话。”母子离别,总有太多的不舍与酸楚,跟同在金鱼草打工的丈夫龚旨洋说起这些,两人眼圈都红了。

 这是一对普通的外来工夫妇,但熟悉他们的同事都说他们不简单。丈夫龚旨洋是宜兴陶校毕业生,当年被金鱼草公司老总慧眼识才纳入旗下。龚旨洋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从最艰苦的岗位开始,潜心钻研红泥陶的造型设计,精通每一道工艺流程,特别是上釉方面,更是一把好手。去年,他被提拔为公司里的生产主管,他知道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打坯、上釉、烘房,每个环节都需他把关,夜里都难得睡个安稳觉。有一天半夜,熟睡中的龚旨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原来刚出窑的产品釉色不符要求,又一时查不出原因。龚旨洋连忙翻身起床赶到公司里。顶着高温他仔细查找了各个环节,认为是半成品的质量不过关。工人按照他的意见改进了半成品,果然“药到病除”。而这样的事对他早已是“家常便饭”。 

杨娜也是一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郞”。2003年,她远离家乡和刚断奶的孩子,跟着丈夫来到金鱼草公司打工。初来乍到,她没有让丈夫想办法打招呼,而是从底层包装车间干起.公司出产的红泥陶少说也有百来斤,包装也是个体力活,身体单薄的她从不叫苦,而是和同事们争时间,比效率,常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干一行爱一行,2005年,杨娜到业务部负责条形码的制作。条形码有如产品的“身份证”,每个货号都不同。这项工作枯燥而单调,但又不能出差错,来了几个大学生都没有干长。心灵手巧的杨娜勤学苦练,设计、打印、复核,一天最少完成4万多张,且差错率几乎为零。2003年春节前,有一批订单急需出口,她和同事们连续几天加班,确保产品按时发放。也许是积劳成疾,她患上了心肌炎,临出院时,医生再三嘱咐她一定要充分休息。但因为惦念着工作,她休息了不到1个月又回到了岗位上。
夫妻双双比翼飞,在启东播撒下希望,收获着成功。夫妻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杨娜最近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外来工。

“企业是员工工作的港湾,企业兴旺是员工心中最大的愿望,员工的奋斗支撑着企业的生存,员工的奉献呵护着企业的发展。”他俩这样想。正是这份爱厂如家的热情,夫妻俩为了公司生产已连续3年放弃春节回家过节的机会,留在公司,加班加点。最忙的时候,他俩常常几天不打照面。对于杨娜来说,过不过节不重要,难熬的是对孩子刻骨的思念,孩子才5岁,几年的在外拼搏,使她和孩子聚少离多。难得回家一次,孩子连妈妈都不认得,以为来了陌生人。每当此时,她心里不由得充满愧疚和难过。但她总是把对孩子和亲人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里,只是梦中偷偷泪流。

都说,出门在外靠朋友,他俩主动关心外来工兄弟姐妹。公司有位员工文化程度不高,想往家里寄钱又不知道如何寄,杨娜教会她如何用银行卡,如何向家里汇钱。有位员工发生车祸,尽管龚旨洋夫妇经济并不宽裕,杨娜至今都没舍得买手机,但他俩二话没说,送上捐款。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个互相关爱的大家庭。当时夫妇俩想买房,厂里为他俩垫付了一大笔房款。有时,加班晚了,老总送来可口的夜宵。点点滴滴,他们都记在心,也化作他们努力工作的源泉。

如今,夫妇俩在惠萍镇买了套房,在启东安家落户。有了自己的小巢,他俩觉得很满足。杨娜说:“启东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融入我们的生命,很想在这里过一辈子。”他们还打算再过几年,能把老人和孩子接来生活,这样一家子就成了新启东人。